我国的旅游业经过十多年的飞速发展,逐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但是,从我国旅游业的商业模式来看,还没有完全地与时进,目前仍然有相当一部分旅游企业沿用传统的方式,小规模手工式的作坊作业还比较严重。这种传统的方式经营管理水平低下,信息传递不畅,信息共享水平低,越来越不能满足旅游者的个性化、综合化的需求,也与世界范围内旅游业电子化,网络化的发展趋势相悖。因此,利用信息化对传统旅游业进行改造提升已经刻不缓,如果离开了信息化,我国旅游业将举步维艰。以下是我国旅游信息业现状分析:
我国旅游业的信息化总体水平比较低,至少落后于国际旅游业信息化水平10~15年,因此旅游业企业对于进行信息化建设有着迫切的愿望和巨大的需求。信息技术真正应用于旅游业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1981年,中国国际旅行社引进美国PRIME 550超级小型计算机系统,用于旅游团数据处理、财务管理和数据统计。如果从1981年算起,我国旅游业应用信息技术已有20年的历史,但应用水平依然处于初级阶段,表现出保守被动、不成体系和实用性差等特点。
我国三分之二省市旅游局的信息系统相当薄弱。许多国内旅行社目前还沿用传统手工作业方式,导致诸多弊病,如信息不畅,资源无法共享;各自为战,规模效应不能体现;成本高,办公效率低下;无法整合客户信息,造成客户流失,出现财务管理监控的漏洞;市场反应迟钝等。
以旅游信息化发展相对较好的广东省为例,目前广东500家旅行社中在Internet上建立网页的有352家,有独立域名的只有2l家; 7000家宾馆酒店招待所中建立网页的有1035家,28家有独立域名,能够实现在线订房的有18家;370家旅游景点中建立网页的有348家,有独立域名的只有2家; 21个地级以上市中只有11个建立了自己的旅游网。由此可见,中国旅游行业信息化尚需大力加强,任重道远。
旅游信息业现状分析指出,造成旅游业信息化落后的原因是多样的。首先,旅游行业市场很不规范,企业之间的竞争也很不规范,人为因素对市场的实际运作造成了较大影响。例如,行业价格浮动性较强,不易通过计算机进行准确的计价、报价。其次,中国旅游业目前仍被行政划分所左右,形成纵向割据和分散经营的不良格局,从而导致了信息渠道不畅,难以形成调控全局的管理信息体系,如旅游信息资源广泛分布于旅游企业、旅游院校、旅游协会、旅游管理机构中,信息封闭意识极大地限制了信息共享。
目前制约旅游信息化发展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旅游市场操作不规范;
2. 旅游企业管理水平低;
3. 信息化基础设施落后;
4. 旅游信息没有形成完整的数据库,分散性强,实时性、共享性差;
5. 旅游业信息技术人才短缺;
6、 旅游行业的软件厂商相对弱小,由于旅游行业的现状和市场份额较小,国内IT厂商对旅游行业的重视程度不够。
鉴于旅游行业信息化发展的落后状况,同时响应国家信息化工作的总体要求,现阶段旅游行业信息化工作的重点是建设“金旅工程”。金旅工程包括两个基本组成要素:一是政府旅游管理电子化,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管理旅游业;二是利用网络技术发展旅游电子商务,实现国际接轨。工程整体目标是最大限度整合国内外旅游信息资源,力争在3~5年内,建立并完善政府系统OA网络及旅游市场电子商务系统。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国家旅游局在2001年初步建立全国旅游部门的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重点旅游城市-旅游企业四级计算机网络,建立起面向全国旅游部门的,包含旅游业业务处理、信息管理和执法管理的现代化信息系统,初步形成旅游电子政府的基本框架;同时,该系统也将建立一个旅游电子商务的标准平台,建立行业标准,提供对旅游电子商务应用环境与网上安全、支付手段的支撑,支持国内传统企业向电子旅游企业转型。
分析旅游信息业现状,我国旅游业信息化虽然有其不完善的地方,但是相对于国外旅游管理信息化发展来说,信息技术在我国旅游行业中的应用也日趋成熟,各种各样的信息化技术已经得到推广使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比如多媒体技术、电子宣传策略以及航空电子信息系统等,都被广泛应用在旅游管理经营的各个方面。但是在旅游管理中的信息化方面,我国仍然无法赶上国外的先进水平,存在一些信息化进程缓慢,应用较为贫乏,或者有所应用但是应用不规则,零散居多等问题,这些都阻碍了我国旅游管理信息化发展的脚步,是亟待改进与加强的重要方向。从二十世纪末开始,我国旅游局开始重视对信息化管理进程的控制,筹建了一些信息中心,来专门管理旅游行业的发展,为其提供信息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