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以来,已有12家光伏上市公司发布扩产计划。扩产计划密集释放,将拉动未来几年光伏设备的市场需求,带动相关企业利润增长。通过技术创新、规模化生产等方式,光伏发电系统的投资成本已大幅降低,光伏发电行业市场化导向更加明确,更多企业渴望借助资本市场推进业务发展。
光伏企业的扩产节奏引起了相关部门的关注。5月2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2020年本)》(征求意见稿)提出,要严格控制新上单纯扩大产能的光伏制造项目,引导光伏企业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
中信证券首席电新分析师弓永峰指出,新版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开始征求意见,严控新上单纯扩大产能的光伏制造项目,有利于行业优胜劣汰和产业升级。预计市场将进一步向具备技术和资金优势的龙头厂商集中,并加快核心设备厂商新品需求释放。
隆基股份则下调了单晶硅片产品价格,推动产业链降本增效。其166mm硅片从1月21日的3.47元/片(含税),5月25日下调至2.62元/片(含税),下降幅度达24.5%。5月底,通威股份发布电池全线降价信息。其中,多晶电池片(金刚线157)报价0.50元/瓦,单晶PERC电池(单/双面156.75)报价为0.78元/瓦,相比3月25日的报价分别下降0.15元/瓦和0.2元/瓦。
隆基股份有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光伏行业技术进步加快,产品降价是大势所趋。降价可以推动硅片环节落后产能出清,提高产品质量。
在全球光伏产业良好的发展势头以及海外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的驱动下,从2015到2019年,隆基股份的营业收入一直处于稳步增长状态,由59.47亿元攀升至329亿元,年平均涨幅超过90%!归母净利润同样由5.2亿元增长到52.8亿元,足足翻了10倍有余。
而反观行业对手蓝思科技,虽然同期的营收增长也比较大,但还是输给了隆基股份这个后起之秀。蓝思科技在2015年的营收达172亿,是当时隆基股份的2.89倍,可以说是完全碾压。但是其2019年的营收规模为303亿元,被隆基股份一举反超,坐上了业内老大的交椅。
随着单晶生产制造技术的突破和成本大幅降低,传统的多晶产品成本优势不再显现,行业的市场竞争格局逐渐明朗,单晶逐渐主导未来的光伏市场,在2021年后有望占有80%以上的市场。
受光伏产品的国际市场需求拉动以及国内利好政策的推进,2019年是隆基股份发展最快的一年,营收同比增长49.6%,公司的单晶硅产品及电池组件出货量大幅上升。
太阳能组件和单晶硅片是公司业务收入的主要来源,2019年太阳能组件的营收是145.7亿元,占总收入的44.29%;单晶硅片创造营收129.13亿元,占总收入的39.25%。尤其是单晶硅片的营收增长最为迅速,2019年同比增长111.1%,这离不开公司对单晶硅产品研发的大力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