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进入主汛期以来,南方地区先后经历了5轮强降雨过程,部分生猪主产区发生洪涝灾害,再加上全国猪价仍处于涨势,让人不免担心。
近来,江西、湖北、湖南、四川、安徽、浙江、福建、贵州等地接连遭遇强降水,并发生洪涝灾害,这些地区2019年生猪出栏量约占全国总出栏量的39%。因此,有观点认为,这是影响猪价上涨的主因。
南方强降雨仅在短期内影响猪价,生猪供给面偏紧才是当前猪价上涨的主因。此轮猪价上涨是由北方产区带动的,7月份以来则是南方销区补涨,广东、福建等地猪价超过每公斤40元。
全国集贸市场猪肉价格从2月份第3周的每公斤59.64元,经历14连降后,到5月份第4周达到每公斤45.98元,累计跌幅达23%。此后,全国集贸市场猪肉价格连续7周回升,7月份第3周达到每公斤54.54元,每公斤累计上涨8.56元,涨幅达18.6%。
生猪和能繁母猪存栏量是商品猪供给最重要的指标。自2019年10月份起,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连续9个月回升。从生产周期来看,生猪供给量最快10个月后将会恢复性增长。生猪存栏和仔猪供给量连续4个月恢复性增长,预示生猪供给最快5个月,即7月份商品猪供给将会触底反弹。尤其是规模以上的龙头企业,三季度出栏量将明显增加。南方洪涝灾害虽然将影响部分地区生猪生产恢复进度,但对总体产能恢复趋势影响不大。
2020年三季度,商品猪供给将恢复性增长,但偏紧局面仍高于上年同期。南方强降雨加剧了供给偏紧局面,可能影响非洲猪瘟疫情防控效果。
关于后期走势,下半年猪肉消费量一般较上半年高200万吨左右,预计三季度消费需求将会维持上年同期水平的80%至90%。在非洲猪瘟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的前提下,预计生猪和猪肉价格在国庆节前有一定上涨空间,部分地区猪价局部时间可能出现阶段性快速上涨。
2018-2023年中国生猪养殖与猪肉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从短期来看,猪价涨幅将会回落。当前猪价已达到养殖端出栏心理价位,北方产区生猪出栏量有所增加,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屠宰企业采购需求。同时,随着南方局地降雨缓解,生猪将迎来集中出栏,局部地区猪价或有回调。从中期来看,猪价在国庆节前仍有一定上涨空间,部分地区和时段可能出现较大涨幅,但超过前期高点的可能性不大。
7月生猪价格呈先涨后缓降态势,且近期由于饲料价格小幅上涨,预计本轮生猪涨价行情已结束,接下来行情或开启下滑模式,养殖利润也有缩水的可能。
在其他固定成本费用变化极小的情况下,饲料成本成为生猪养殖成本的主要变动因素。进入2020年以来,全国生猪饲料价格呈持续上涨态势。玉米、豆粕、麸皮等主要原料价格皆出现不同程度上涨。截至7月23日,玉米均价为2258.50元/吨,较年初上涨24.75%;豆粕均价为2986.68元/吨,较年初上涨6.08%;麸皮均价为1958.00元/吨,涨幅43.76%。此外,8月初玉米临储拍卖高溢价的情况仍有持续可能,豆粕受政策面影响价格或继续攀升,麸皮产量有增加可能,价格或涨后高位盘整。综合来看,8月生猪饲料价格仍有上涨空间。
8月出栏的115公斤-125公斤自繁自养生猪所需饲料平均成本较7月上涨3.37%。在此背景下,预计8月生猪价格将震荡下滑,且饲料价格小幅上涨,或会对生猪自繁自养盈利值产生双重利空影响。根据预测,8月全国生猪自繁自养盈利均值参考价为2188.59元/头,环比降10.16%。
从长远来看,随着产能不断恢复,后期生猪价格或呈持续震荡回落走势,养殖利润亦将出现高位滑落。但由于2020年生猪产能恢复量尚难达到疫情发生前水平,因此预计生猪价格仍将位于成本线之上,于自繁自养模式而言,2020年下半年仍有一定利润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