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将把防控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重点围绕公司治理、保险产品和资金运用三个关键领域,下决心处置潜在风险点。针对资金运用中如举牌或是并购获取控制权中暴露出的问题,监管部门仍需要通过进一步完善规则来解决。
比如被举牌企业对股权结构改变的担忧暴露出相关的并购规则存在一定的缺陷;信息披露、股东权利、一致行动人、投资者保护、如何避免股权变动对企业经营的影响等方面都缺乏明确的规则或指引;部分险企举牌的资金除了万能险,还涉及部分融资杠杆工具,资金来源横跨银、证、保三大金融领域。由于监管部门之间的协调与合作不够,金融跨界与联动带来一定的监管空白。
中国保险业监管部门正考虑推动行业洗牌,让最大、偿付能力最强的那些公司恢复海外扩张,对规模较小、风险更高的保险公司则收紧审查。知情人士透露,根据目前尚在讨论的计划,中国保监会将改变一刀切的框架,采取基于保险公司的资产、偿债能力和风险承受度的监管制度。
当前,许多较小公司的大肆扩张引发对金融领域系统性风险上升的担心,上述计划是保监会推动整治全球第二大保险市场的更大计划的一部分。
过去两年,为应对国内投资收益下降,中国众多保险企业购入几十亿美元的海外资产。许多公司还通过出售不透明的投资类理财产品为扩张融资,这增加了公司的资产负债风险。
据2016-2021年中国保险业行业市场需求与投资咨询报告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保险公司的对外并购交易额增加一倍,达到110亿美元,与2015年增幅相当。但过去6个月来,政府对风险的担心及对资本外流的控制,令保险公司向境外调配新资本更难得到批准,这引发他们能否进行更多对外交易的疑虑。
消息人士说,几家大型保险企业认为,不应与规模小、风险高的竞争对手受到同样限制。根据尚在讨论的新规,那些偿债能力好的大保险公司在国内外的扩张将得到支持。
与进取型保险公司的阵痛和转型相比,以上市保险公司为代表的稳健型保险公司的业务结构则更为合理和稳健。例如,太平洋人寿首月实现规模保费收入439.34亿元,同比增长50.89%。其中,原保险保费收入403.37亿元,同比增速55.96%;保户投资款和投连险独立账户新增交费35.96亿元,同比增长10.56%。
“目前,太平洋人寿业务转型成功、保费收入增长强劲。其中,业务结构以风险保障型和长期储蓄型业务为主,长期期交保费占比、个人业务新保增速持续领先。”太平洋人寿内部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
再如,平安人寿实现规模保费收入1068.84亿元,同比增长35.88%。其中,原保险保费收入948.53亿元,同比增长39.73%;保户投资款和投连险独立账户新增交费120.31亿元,同比增长11.68%。
麦格理报告表示,尽管此前设定的基数较高,但是平安人寿业务继续以35%-40%的速度快速增长,首年保费总额同比上升35%至460亿元,这主要是由于其去年上半年代理人数量增加20%所致。
基于上述情况,朱俊生判断,“上市保险公司风险保障和长期储蓄功能优势体现更为明显。一方面是上市保险公司基础好、转型早,另一方面是进取型保险公司缺乏品牌、渠道资源,承受较大的现金流压力,转型并非易事。”
而安信证券研究中心副总经理、金融行业首席分析师赵湘怀也对记者表示,“保险竞争环境持续优化,上市保险公司优势凸显,预计今年上市保险公司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速将维持在11%以上。此外,利率上行利于利差预期改善,提升保险股估值。”
除上市保险公司外,其他一些中资传统型和合资人身险公司也将从中受益。沪上某合资保险公司负责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这对于保险业而言是纠偏或扶持作用,使得大家重新回归到保障,站在同一起跑线,使得听话的孩子不受欺负。”
“实际上,中短存续期产品并没有真正满足客户需求,而且需要负担过高的渠道手续费用。不仅如此,误导销售等导致的高退保和协议退保带来的后端成本导致财务亏损和声誉受损,加之这些中短存续期产品往往结算利率高企,使得不得不加大对大额单一权益类资产的投资,而不是采取分散投资的策略,导致盈利能力及资本情况受资本市场影响明显。人身险业发展不仅在量,更要在质。”某中资保险公司负责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坦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