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乳业发展,产业水平普遍提升,转型升级步伐普遍加快,生鲜乳质量安全水平普遍改善,环保意识普遍增强。当前中国奶业正处于历史最好时期。下面进行乳制品行业概况及现状分析。
乳制品行业分析表示,近年来,国内奶牛存栏数及原奶产能下滑明显。伴随着玉米、苜蓿等奶牛饲料价格高位上涨,我国奶牛养殖成本上升,奶农补栏扩产意愿下降,国内原奶产能难以满足下游消费需求。
原奶的供不应求促使奶价上涨,但由于进口大包粉价格低位压制,国内乳制品价格呈现温和上涨趋势,同时乳制品进口量有明显增加。近几年,我国乳制品行业均价整体呈现上涨态势,从2013年的1.15万元/吨增长到2019年的1.54万元/吨,
随着原奶价格的逐渐回暖,上游奶源供应企业将从两方面受益:一方面,原奶价格的上涨显著提高了牧业乳企的毛利率水平,盈利能力将显著提升;另一方面,随着下游需求量的复苏,上游养殖企业原奶销售压力得到缓解,销售量将逐渐提升。同时,有机奶市场空间较大,壁垒较高,符合消费升级趋势。
分地区来看,一二线城镇消费已经趋于饱和,而随着农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升和消费习惯的不断培育,消费升级也进入了三四线乡镇地区,乳制品已成为农村群体膳食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四线城市将成为未来乳制品销售布局的新增长点。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乳制品行业发展起步较晚,目前还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仍然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从人均液态乳消费量来看,我国与世界平均水平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大。
即便同饮食、生活习惯与中国类似的日本、韩国相比,以及同与中国国情相似,人口基数同样庞大的印度相比,我国的人均原奶占有量也处于偏低水平。因此,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我国乳制品市场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增长潜力。以上便是乳制品行业概况及现状分析的所有内容了。
乳制品行业的产业链较长,上游主要为饲草种植和奶牛养殖,目前主要存在自有牧场及合作牧场两种模式,下游则包括乳制品加工及销售。下面进行乳制品行业政策分析。
乳制品行业分析表示,目前全产业链处于升级阶段,上游主要是原奶生产核心部门牧场的规模化、高科技化、高效化,下游主要是通过对原奶进行不同的加工、处理工艺拓宽产品品类,并不断升级工艺提升产品质量。
目前国内牧场处于规模化进程中。从牧场的成本构成来看,不同规模牧场成本结构会有较大的差异性,随着牧场的规模化,牧场在设备、厂房等方面的投资提升,自动化提升,以至于人工成本占比下降,因此大规模牧场人工成本占比最小。
分品类来看,我国脱脂奶粉的消费主要为进口产品,全脂奶粉、脱脂奶粉、液体进口量占国内消费量的比例分别为92.7%、25.4%、2.1%,液体奶由于运输成本高,故在国际贸易中占比较小。
脱脂奶粉目前国内消费市场仍较小,2018年仅27.5万吨,是全脂奶粉消费量的15%,另外脱脂奶粉生产线的副产品黄油等在国内的需求不足,国内乳企拥有脱脂生产线的不多,产量本身就比较少。另外,从国内消费趋势来看,全脂、脱脂奶粉消费近年来均更偏好进口产品。
从企业的市场份额来看,伊利、蒙牛、光明位居中国乳制品企业前三名,合计的市场份额高达59.2%,可见,我国乳制品行业的集中度CR3处于较高水平,消费者品牌意识较强。
结合目前乳制品的企业的发展周期以及行业集中度趋势来看,预计在未来的5-10年的发展中,国内乳制品生产企业的“两极化”现象将会比较严重,市场竞争力度将会加大,大型企业预计将仍保持较好增长,但是中小企业将面临复杂情况。以上便是乳制品行业政策分析的所有内容了。
今年前三季度,厦门海沧口岸共检验检疫乳制品1.9万吨,货值4265万美元,分别同比增长207.1%和108.8%。其中,新西兰是海沧口岸第一大乳制品进口国,占进口总量的61.3%。海沧成为厦门最大的乳制品进口口岸,今年前三季度乳制品进口量占厦门进口总量的86%。其中,共计4批乳制品51.47吨,84.32万美元通过“空检海放”政策完成检验检疫。
据分析,造成乳制品进口量激增有多方面原因。中国-新西兰自贸协定自2013年1月正式实施,婴幼儿配方奶粉的关税由20%降低至5%,优惠的关税吸引大量的新西兰乳制品进口至国内市场。
同时,自2016年4月底起,厦门自贸片区实行“空检海放”新政策,即对空运和海运先后运抵厦门片区的同一生产批次进口预包装食品,按照“空检海放”检验规则实施检验,在“空检”合格的前提下,对海运进口食品实施快速验放,为企业大大缩短了海运食品的通检时间。
2012年,海沧口岸进口新西兰乳制品944吨,仅占进口乳制品总量的8.6%。2016年,新西兰乳制品的进口量预计将突破1.5万吨,占乳制品进口总量的60%。
2016-2021年中国乳制品行业市场需求与投资咨询报告显示国内二胎政策放开,也是奶粉的需求量大幅上升的原因之一。2014年1月单独二孩政策正式实施,2016年1月二胎政策全面放开。据估算,“全面二孩”每年至少带来300万的新增人口。以目前1600万个新生儿、近700亿的奶粉市场规模来估算,二胎政策将为乳制品市场带来140亿元增量。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牛奶以其方便、营养、新鲜等诸多优点被广大消费者认可,这使得全国牛奶销售额逐年增长,市场前景较为可观。下面进行乳制品行业竞争格局分析。
乳制品行业分析表示,目前,我国乳制品正处于低温化时期,随着新兴渠道的出现以及物流配送的升级,区域性小企业开始有所发展,加上消费者观念的逐渐升级,乳制品市场在低温化和健康化的趋势下进行产品结构的优化。
近年来,我国乳制品行业发展的速度很快,现阶段我国乳制品行业进入零和增长期,行业内的量和价格共同驱动行业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2-2018年,我国乳制品产量整体呈波动态势。2018年,我国乳制品产量为2687.1万吨,同比下降8.45%。
从竞争格局来看,伊利以市场份额23.6%占据第一,其次是蒙牛22.4%。伊利目前是国内最大的全国区域乳制品企业,销售额第一;旗下拥有液体乳、乳饮料、奶粉、冷冻饮品、酸奶等几大产品系列,各种类型乳品均是市场龙头。
从企业的市场份额来看,伊利、蒙牛、光明位居中国乳制品企业前三名,合计的市场份额高达59.2%,可见,我国乳制品行业的集中度CR3处于较高水平,消费者品牌意识较强。
从竞争主体来看,目前乳制品行业通过并购、政策引导等逐步形成了寡占型的竞争格局,大型乳品生产企业依托其资金、品牌、资源等优势,利用政策引导,逐步并购奶源基地和其他品牌,市场占有率和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
预计在未来的5-10年的发展中,国内乳制品生产企业的“两极化”现象将会比较严重,市场竞争力度将会加大,大型企业预计将仍保持较好增长,但是中小企业将面临复杂情况。以上便是乳制品行业竞争格局分析的所有内容了。
目前,我国乳制品的生产设施设备、管理技术等达到甚至超过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2018年全国乳制品产量3176万吨,人均乳制品消费量34.3公斤。下面进行乳制品行业产业布局分析。
乳制品行业分析表示,伴随消费升级,国内生鲜乳供给处于短缺状态。而牧场建设周期及奶牛引进繁育周期较长,往往跟不上需求增速,预计未来的生鲜乳价格将缓慢震荡攀升。
对液奶企业来说,掌控了上游牧场可稳定生产成本,也可保障生乳供给。而对于奶粉企业,掌握上游优质奶源更是意味着公司强大的品牌和产品力,也是奶粉企业重点发力的目标。
随着人们健康养生观念的深化,低温巴氏奶作为最为新鲜、保有牛奶原始价值的乳制品, 成为越来越多人们的消费选择,近五年来销售规模以约 8.94%的复合增速持续增加。
国内市场受制于冷链设备,目前巴氏奶消费仍集中于一二线城市和区域性市场。一二线城市中,消费水平的快速提升和大量进口高端乳制品的涌入共同造就了价格敏感度较低的消费者。
但同时也使得市场竞争趋于激烈、消费者品牌忠诚度也相对较低,未来如高端巴氏奶、低温酸奶等高阶产品的消费增加将是一二线市场的主要增量来源,但对乳企的产品创新也会提出非常高的要求。
常温酸奶是乳品行业中近几年增长最快的子品类,也是中国市场的创新品类。 经过近 6 年的增长与市场扩张,常温酸奶市场正转向稳定发展阶段,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
目前国内生产常温酸奶的企业有 40~50 家,品牌多达上百种,除伊利安慕希、蒙牛纯甄、光明莫斯利安外,还有皇氏摩拉菲尔、新希望里海和鲜花、卫岗弗瑞希、圣牧全程有机酸奶等,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以上便是乳制品行业产业布局分析的所有内容了。
乳制品作为日常饮食中补充蛋白质和钙的重要来源,对人类健康和营养均衡具有重要的意义。截止至 2019 年 8 月中国乳制品产量为 234.7 万吨,同比增长 4.8% 。下面进行乳制品行业特点分析。
目前,我国乳制品正处于低温化时期,随着新兴渠道的出现以及物流配送的升级,区域性小企业开始有所发展,加上消费者观念的逐渐升级,乳制品市场在低温化和健康化的趋势下进行产品结构的优化。
近年来,我国乳制品行业发展的速度很快,现阶段我国乳制品行业进入零和增长期,行业内的量和价格共同驱动行业增长。再从我国乳制品行业的销量来看,2012-2018 年,我国乳制品销量变化趋势大体同产量变化趋势一致,均呈波动态势。
乳制品行业分析表示,伴随消费升级,国内生鲜乳供给处于短缺状态。而牧场建设周期及奶牛引进繁育周期较长,往往跟不上需求增速,预计未来的生鲜乳价格将缓慢震荡攀升。
对液奶企业来说,掌控了上游牧场可稳定生产成本,也可保障生乳供给。而对于奶粉企业,掌握上游优质奶源更是意味着公司强大的品牌和产品力,也是奶粉企业重点发力的目标。
从企业的市场份额来看,伊利、蒙牛、光明位居中国乳制品企业前三名,合计的市场份额高达 59.2%,可见,我国乳制品行业的集中度 CR3 处于较高水平,消费者品牌意识较强。
结合目前乳制品的企业的发展周期以及行业集中度趋势来看,预计在未来的 5-10 年的发展中,国内乳制品生产企业的“两极化”现象将会比较严重,市场竞争力度将会加大,大型企业预计将仍保持较好增长,但是中小企业将面临复杂情况。一带还是那个比上年对乳制品行业特点分析的所有内容了。
近年来,我国乳制品行业发展的速度很快,现阶段我国乳制品行业进入零和增长期,行业内的量和价格共同驱动行业增长。下面进行乳制品行业市场分析。
数据显示,2012-2018年,我国乳制品产量整体呈波动态势。2018年,我国乳制品产量为2687.1万吨,同比下降8.45%。截止至2019年8月中国乳制品产量为234.7万吨,同比增长4.8%。累计方面,2019年1-8月中国乳制品产量达到1792万吨,同比增长9.5%。
再从我国乳制品行业的销量来看,2012-2018年,我国乳制品销量变化趋势大体同产量变化趋势一致,均呈波动态势。2018年,我国乳制品销量为2681.47万吨,较上年同期下降7.7%。2019年上半年,我国乳制品销量为1295.04万吨。
我国乳制品行业竞争激烈,受奶源分布、产品物流配送和储存条件的限制,当前乳制品行业呈现少数全国性大企业与众多地方企业并存的竞争格局。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乳制品销售收入为2851.36亿元,同比减少21.6%。
但2018年我国乳制品行业的龙头企业的营业收入较2017都有所提升,其中伊利股份和蒙牛乳业的营业收入高达789.76亿元和689.77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6.92%和228.68%。可以看出,我国乳制品的行业市场份额呈现向龙头企业集聚的现象。
乳制品行业分析表示,目前,我国乳制品正处于低温化时期,随着新兴渠道的出现以及物流配送的升级,区域性小企业开始有所发展,加上消费者观念的逐渐升级,乳制品市场在低温化和健康化的趋势下进行产品结构的优化。
随着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乳制品消费市场会不断扩大并趋于成熟,中国将成为世界上乳制品消费最大的潜在市场。以上便是乳制品行业市场分析的所有内容了。
2020年前三季度,我国乳制品产量达2037.6万吨,同比增长1.1%。随着健康中国的推行,居民的健康意识将逐渐提升,居民食品消费对乳制品需求将会越来越大。以下对乳制品发展趋势分析。
一季度全国乳制品产量受疫情影响,同比减少9.8%,而自二季度以来,乳制品产量增长明显,7-8月份全国乳品产量均保持7~9%的月度增速。乳制品制造行业深度分析及“十三五”发展规划指导研究分析报告指出,截至8月份,全年累计产量已基本追平去年同期。预计全年乳品产量较全年同期增长仍将有5%左右的同比增幅。
我国乳制品行业竞争激烈,受奶源分布、产品物流配送和储存条件的限制,当前乳制品行业呈现少数全国性大企业与众多地方企业并存的竞争格局。现从四大方向来分析乳制品发展趋势。
我国目前以发展灭菌奶为主:我国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黑龙江安达草场和天山南麓地区气候适宜,牧草种类繁多,是我国优质奶源供应地。早在 2000 年以前,国内乳制品市场以巴氏奶为主,市占率约 80% 。但由于巴氏奶对储藏、运输设备要求较高,加之辐射半径有限,逐渐被保质期长、适宜远距离运输灭菌奶所取代。按我国主要奶源地处于北方的具体国情,未来较长一段时间我国仍将以发展灭菌奶为主。
掌控上游是乳企发展核心:伴随消费升级,国内生鲜乳供给处于短缺状态。而牧场建设周期及奶牛引进繁育周期较长,往往跟不上需求增速,预计未来的生鲜乳价格将缓慢震荡攀升。对液奶企业来说,掌控了上游牧场可稳定生产成本,也可保障生乳供给。而对于奶粉企业,掌握上游优质奶源更是意味着公司强大的品牌和产品力,也是奶粉企业重点发力的目标。
低线市场潜力将贡献乳制品量的增长:目前,我国一二线及东部部分三线城市液奶渗透率较高,而内陆三四线城市和农村地区渗透率相对不足。随着城镇化进程和中西部北部地区经济发展及人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预计我国未来乳制品增长空间将主要来自于中西部及三四线农村地区。
高端白奶及酸奶市场发展迅速:随着消费升级,乳品市场也在不断追求高端化产品,高端的范畴包括生鲜乳奶源、果粒混合型产品等。从各品类上看,高端白奶增速大于基础白奶,常温酸奶、常温乳酸菌饮品保持近 30% 增速,而功能奶和儿童奶呈现负增长。
我国城镇居民以及农村居民人均年乳制品消费支出、人均年鲜奶购买量、人均年酸奶购买量、人均年奶粉购买量都在逐年递增。随着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消费者对乳品消费需求也将会随之快速增长,预计我国消费需求占世界需求增长总量的比例还会进一步提高。
伴随着我国经济增长,居民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国内消费者对以液态乳为代表的乳制品消费量实现了跨越式增长。下面进行乳制品行业发展前景分析。
乳制品指的是使用牛乳或羊乳及其加工制品为主要原料,加入或不加入适量的维生素、矿物质和其他辅料,使用法律法规及标准规定所要求的条件,经加工制成的各种食品,也叫奶油制品。
乳制品行业分析表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牛奶以其方便、营养、新鲜等诸多优点被广大消费者认可,这使得全国牛奶销售额逐年增长,市场前景较为可观。
中国乳业发展,产业水平普遍提升,转型升级步伐普遍加快,生鲜乳质量安全水平普遍改善,环保意识普遍增强。当前中国奶业正处于历史最好时期。目前,常温奶仍是主流趋势,伊利、蒙牛两家企业液态奶的主要产品均是常温奶。
低温奶出现快速发展,主要有两大契机,一是,随着中国大型规模化牧场的发展,奶源各项指标不断提升,给低温奶发展提供了价廉物美的奶源;二是消费升级时代已经到来,低温奶可以更好地迎合消费升级的趋势实现快速增长。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饮食消费习惯逐渐向更高的消费层次即营养型、健康型、休闲型、国际型转变。与此同时,高铁、互联网购物等消费方式的普及,促使国内乡镇地区消费者能力逐渐增强,促进我国乳制品消费的稳步增长。
伴随着玉米、苜蓿等奶牛饲料价格高位上涨,我国奶牛养殖成本上升,奶农补栏扩产意愿下降,国内原奶产能难以满足下游消费需求。原奶的供不应求促使奶价上涨,但由于进口大包粉价格低位压制,国内乳制品价格呈现温和上涨趋势,同时乳制品进口量有明显增加。
从企业分布来看,我国乳制品生产企业主要分布在河北、内蒙古、黑龙江、江苏、安徽等地,其中河北是我国乳制品的主要生产地区,2019年河北的地区的乳制品产品约占我国乳制品总产量的14.5%;其次是内蒙古,内蒙古乳制品产品约占我国乳制品总产量的10.5%;黑龙江产量占比约5.2%。以上便是牛奶行业市场前景分析的所有内容了。
新冠肺炎疫情后,乳业成为逆势增长的行业之一,乳企业绩不断好转,整个行业的利润总额同比降幅不断收窄,2020年1-10月利润总额增幅由负转正,2020年以来首次转为正值。各级政府和有关方面支持奶业振兴的环境继续向好,为减轻本次疫情对奶业的冲击,国家和部分省、自治区还出台了新的支持政策。
2020年5至12月份,全国原料奶价格连续7个月增长,月度均价从5月份的3.57元/公斤增长到12月份的4.15元/公斤,累计上涨了16.25%。中国社科院农村所产业经济室主任、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室主任刘长全认为,本轮价格上涨主要受需求增长和成本上升两方面因素影响,尤其是饲料价格大幅上涨的影响。
2020年5月份以来,乳制品供需同步增长,供需关系平稳,国内原料奶生产和乳制品进口总量都有较明显增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第三季度全国牛奶产量898万吨,环比增长15.6%,同比增长8.6%。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20年5月份以来各月生鲜乳产量同比增幅均超过8%,个别月份甚至超过12%。海关数据显示,2020年5至11月份乳制品进口总量同比增长14.43%,折原料奶后进口总量增长12.61%。据商务部数据,2020年5至12月份零售市场乳制品销售价格总体平稳,牛奶月度均价同比涨幅甚至稳中略降。
供需平衡意味着供需同步增长及需求对供给的拉动。但是,国内原料奶产量增速低于乳制品进口量增速,说明国内原料奶生产不能充分满足乳制品需求增长,国内原料奶供需关系紧张,拉动了价格的上涨。
液态奶是国内乳制品生产的主要部分,2020年1至11月份全国乳制品总产量2522.64万吨,其中液态奶占93.39%;按原料奶量计算,液态奶加工占乳制品加工六成以上。在液态奶生产中,原料奶成本占总成本的80%至90%,由于原料奶价格变化不影响加工成本,可以认为5至12月份液态奶总成本因为原料奶价格增长平均提高了0.58元/公斤。12月份牛奶平均零售价格为12.38元/公斤,增长的原料奶成本平均占到牛奶零售价格的4.68%。对其他高附加值的干乳制品来说,增长的原料奶成本在零售价格中的占比会更低。
原料奶价格增长对乳制品加工企业的收益有一定影响,但是中国奶业面临的主要矛盾仍是养殖环节在产业链中利益分配地位低的问题。中国牛奶零售价格与原料奶价格的比值长期在3以上,在欧美等国家则长期在2至2.3之间,这意味着中国乳制品加工企业具有更高的回报水平。过去几年,国内奶牛养殖业持续徘徊,但是乳制品加工企业的营收和利润却屡创新高,集中反映了产业链上利益分配的不平衡状况。2020年,即使经历了原料奶价格连续上涨,12月份牛奶零售价格与原料奶价格的比值仍高达2.98,可见乳制品加工企业收益仍有较好保障。由于终端市场供需基本平衡,零售价格增长空间不大。面对原料奶价格的上涨,加工企业改善营收状况的关键应是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流通等环节的成本。
从养殖端来看,原料奶价格连续上涨后奶牛养殖业盈利状况得到一定改善。根据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监测牧场数据,2020年5至11月份,原料奶生产的毛利润从0.35元/公斤提高到0.69元/公斤。但是,此轮原料奶价格的上涨和奶牛养殖收益的提升,并没有得到奶业产业链利益联结机制改革与建设的支撑。
一旦原料奶供需关系得到缓解,加之饲料价格回调和国际低价进口产品挤压,2021年原料奶价格将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近中期,如何提升奶牛养殖业在奶业产业链中的分配地位,如何巩固奶牛养殖基础,仍是中国奶业发展需要关注的问题。
据乳制品制造行业深度分析及“十三五”发展规划指导研究分析报告了解,此次关税调整为近年来力度较大的一次调整,其中有近30个与乳制品产品及生产相关商品,包含,婴儿奶粉、乳清、乳酪、乳糖、苜蓿、奶衬与乳制品相关产品。政策方面的调整,无疑对乳制品行业的发展又将带来众多影响。
此次关税下调,表明我国正在加快推进对进口乳制品进入我国市场。未来,进口乳制品将会更加便利的进入到国内市场。此次关税下调对许多相关进口乳制品企业也是利好一大利好消息。多家乳制品企业发文称,关税下降和零关税有助于成本优化。
我国目前共有超2.5万家进口乳制品相关企业。而近十年来,我国进口乳制品相关企业的注册数量呈现稳步上升态势,年度注册增速超10%。其中2020年相关企业注册增速最快,达到22.36%,注册企业最多,超过4700家。
对于国内的个乳制品企业,包括一些婴儿配方奶粉生产企业的生产成本会有所下降。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关税在整个乳制品成本生产成本中的占比不是很高,所以成本下降不会很大。根据我们的分析,关税下调5%整个对于婴儿奶粉的生产成本,影响大概2%—3%这样的一个水平。
也有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此次关税下调除了能帮助企业降低进口产品的成本,同时也可以倒逼国内的生产厂家去提升质量和服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引入了一种更好的竞争机制。
据了解,我国乳制品行业近几年一直保持快速增长。相关报告显示,我国乳制品消费量由2014年的2290万吨(人均16.7公斤)增至2019年的3010万吨(人均21.5公斤),并将进一步增长。从零售收入来看,2019年中国乳制品市场收入达4594亿元。预计到2021年,我国乳制品零售规模有望突破5000亿元。
但是,随着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消费者对乳制品的需求还存在着较大差别。有数据显示,我国一线城市居民人均液态奶消费量已经达到亚洲平均水平。但宋亮告诉记者,目前,我国三四线市场对乳制品的消费需求较低,与亚洲平均水平60公斤相比,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进口乳制品将很大程度上满足国内三四线市场需求。并且随着市场规模的不断过大,未来进口乳制品成为普及三四线城市乳制品消费的一个重要基础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