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2025年6月10日,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迎来重要进展,固态电池领域多只个股强势走高。金银河以20%涨幅领涨板块,宁新新材、华盛锂电等企业表现亮眼,德新科技斩获三连板。这一市场动态折射出全球汽车产业对固态电池技术的迫切需求与乐观预期。随着多家车企加速推进全固态电池测试及量产计划,行业正站在能源存储技术革命的关键节点。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电池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前景调查研究报告》指出,宝马集团近期已将首批搭载美国SolidPower硫化物电解质棱柱电池的电动汽车投入实际道路测试,标志着固态电池从实验室向商业化落地迈出关键一步。梅赛德斯-奔驰研发的新型固态电池技术已在量产车型中开展测试,其能量密度突破450Wh/kg,续航能力超过1000公里,较传统锂电池实现跨越式提升。国内车企同样加速布局:长安汽车计划于2026年完成固态电池装车验证,并在2027年推进全固态电池量产;上汽集团则宣布新一代固态电池将于2025年底应用于全新MG4车型,预计2027年推出首款全固态"光启电池"。
固态电池凭借颠覆性的性能指标成为下一代动力电池的核心方向。相较于传统锂离子电池,其采用固态电解质替代易燃液态电解液,在提升能量密度的同时显著降低热失控风险。当前行业标杆产品已实现400-450Wh/kg的能量密度突破,这意味着搭载此类电池的电动汽车有望在单次充电后行驶超过1000公里,彻底解决续航焦虑问题。此外,固态电池支持更高电压平台与快速充电技术,为智能驾驶时代长距离出行提供可靠保障。
固态电池的商业化进程正带动全产业链的技术革新。上游材料领域,硫化物电解质、金属锂负极等关键材料的研发突破成为竞争焦点;中游制造环节,传统锂电池生产设备需适应固态电解质涂布、界面处理等工艺需求进行改造升级;下游应用市场则倒逼电池企业与整车厂建立深度合作机制。行业分析指出,随着2025-2027年间多个量产项目进入落地阶段,固态电池将逐步形成从材料制备到系统集成的完整产业链生态。
综合当前各企业的技术路线图与产能规划可见,2025-2027年将是固态电池产业化进程的关键三年。2025年底上汽集团的首款量产车型将搭载新一代固态电池;2026年长安汽车启动装车验证标志着国内车企进入实质性应用阶段;而宝马、奔驰等国际品牌预计在2027年前后实现全固态电池的大规模商业化投放。随着技术成熟度与成本控制能力持续提升,行业预测到2030年固态电池将占据动力电池市场超过15%的份额。
结语:
从资本市场异动到车企密集布局,固态电池已进入产业化加速期。其在能量密度、安全性及环境适应性上的突破,不仅重塑了电动汽车的竞争格局,更推动着储能技术向更高维度演进。随着2025-2027年多个量产节点的临近,固态电池产业即将迎来规模化应用拐点,在新能源革命中扮演核心角色。从材料创新到整车集成的技术链条升级,将持续为产业链各环节创造结构性机遇。
更多电池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电池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
中信建投表示,随着智能手机性能及功耗的增加,以及薄型化热管、均温板生产工艺的不断成熟,热管、均温板在智能手机领域的渗透率持续提升,已逐步发展成为中高端智能手机的主流散热解决方案。未来,5G手机产品性能以及内部功能性器件不断升级,将催生更大的散热应用市场。笔记本电脑通常采用导热界面材料、石墨膜、热管、散热风扇等导热散热材料的组合进行散热,未来高性能化以及轻薄化对散热有更高的要求。新能源动力电池散热要求严格,液冷成为目前最佳散热方式。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不断提升,高倍率快充面临散热问题,高端车型已经走向5C-6C,在补能效率提升的同时,对电池安全性以及散热优化提出更高的要求。综合来看,动力电池液冷以及液冷超充市场空间广阔。
华泰证券研报称,CIBF2025第十七届中国国际电池技术交流会/展览会将于5月15日—17日在深圳举行,围绕固态电池、快充、钠电、电池安全、智能装备、关键材料等设立主题会场,其中固态电池是产品维度唯一有全天论坛的主题。同时本周有较多锂电公司计划发布新品,推测与固态电池关系较大。近期固态电池板块催化密集,继续推荐固态电池产业链。
中国报告大厅声明:本平台发布的资讯内容主要来源于合作媒体及专业机构,信息旨在为投资者提供一个参考视角,帮助投资者更好地了解市场动态和行业趋势,并不构成任何形式的投资建议或指导,任何基于本平台资讯的投资行为,由投资者自行承担相应的风险和后果。
我们友情提示投资者: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