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科技金融作为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关键力量,对制造业产业链的自主可控能力产生了深远影响。2025年,随着科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其在支持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以及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作用愈发凸显。本文通过对2012—2022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深入探讨了科技金融对制造业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的影响机制与效应,旨在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推动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2025-2030年中国金融科技区块链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前景调查研究报告》科技金融通过为科技创新提供资金支持,有效缓解了产业链创新的资金压力,促进了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从而显著提升了产业链的自主可控能力。研究发现,科技金融水平每提高1%,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可提升12.7%。这表明科技金融对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的提升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在对比公共科技金融与市场科技金融的影响时,市场科技金融的作用更为显著。市场科技金融主要围绕高风险、高收益的创新项目进行投资,通过多种融资方式将金融资本聚集起来,为关键技术创新领域提供充足资金,进而增强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而公共科技金融虽然对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效果相对不明显,这可能是因为公共科技金融在技术创新发展中的滞后性,导致其支持力度不足。
(一)通过提升创新能力的中介效应
科技金融市场产业链分析提到科技金融能够满足创新大规模的资金需求,促进资金、信息、技术的流动和循环,产生创新资源积累,从而增强企业创新能力,降低技术的对外依存度。具体而言,科技金融通过成立创新基金、股权资金、债券资金与银行贷款等多种融资方式,同时建立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和公共服务平台,有效地将金融资源与科技创新需求对接,降低融资成本,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激发科技企业的自主创新活力。从市场科技金融支持角度看,创新金融理论强调关注新兴企业融资的特殊性,尤其是风险投资、天使投资等非传统融资方式,通过评估风险、释放信号支持初创企业和创新项目的进展,鼓励风险投资机构更多投资处于初创期的企业,保持创新活力。从公共科技金融支持角度看,公共科技金融政策不仅能够为金融机构支持创新提供制度保障,政府财政资金的参与也为创新活动提供了信用背书,降低了金融风险。此外,政府财政资金具有引导作用,吸引社会资本进入高端技术研发领域,鼓励不同主体利用市场机制合作创新,促进了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从资本要素支持角度看,科技金融为科技型企业的技术研发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持和充裕的资金支持,鼓励优质科技型企业加大研发力度,构建自身优势,新产业、新模式得到充分发展,从而提升科技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水平。从技术创新的产出角度看,关键核心技术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技术支撑,在科技金融的支持下,能够加速资金链、人才链、创新链的有效融合,从而带动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的提升。综上所述,科技金融通过提升创新能力,为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关键支持,对提升产业基础创新能力、实现核心技术突破具有重要意义。
(二)通过缓解融资约束的中介效应
研发创新活动具有投入风险高、回报周期长、涉及主体多、涵盖环节多等特性,使得企业技术研发普遍受到融资约束的影响。科技金融以促进知识与技术发展为根本导向,结合数字技术发挥多元化资金融通的功能并参与创新活动,将更多资金资源配置到技术创新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有效降低企业的融资压力,为突破产业链“卡脖子”的薄弱环节、实现关键技术自主可控提供资金保障。首先,科技金融直接为新产品开发、技术创新等活动提供覆盖“全生命周期”的资金支持,有利于缓解企业融资约束,增强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长期以来,以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体系难以满足技术创新研究的融资需求,逐渐成为关键核心技术自主能力不足的基础性因素。科技金融主要支持原创性、颠覆性的科技创新技术,有利于企业不断增加先进技术、知识、管理经验的投入,及时疏通产业链资金流中的堵点,有效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以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促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其次,科技金融针对战略性新兴企业特性,尤其对拥有核心技术但缺乏传统抵押物的企业,设计出具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和多元化服务,以此降低企业的融资门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由于资产结构不合理、创新风险高、企业经验有限等因素,难以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在政策引导下,科技金融相关主体推出了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研发专项贷款和科创孵化贷款等专项金融产品,以知识资产担保抵押的方式降低了融资授信与审核准入门槛。
更多金融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金融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