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内地目前植物饮品的人均年消费量只有3.2kg,对比台湾地区的5.3kg和香港地区的11.3kg仍存在发展空间。作为饮料市场的潜力股,植物饮料将在2021年大放光彩,随着消费习惯升级,而主流消费群体分为00后,90后,他们与80后“老一代”的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下对植物饮品发展趋势分析。
我国植物饮品行业目前呈现整体集中度较为分散的态势。目前最大的植物饮品公司是养元饮品,在全国的市场份额为 8.34%,四川蓝剑、银鹭集团、椰树集团、承德露露分列二至五位,但市场占有率不足 3.5%,整个植物饮品市场前十企业的份额仅为 24.43%。在饮料行业各细分子行业中几乎处于最低水平,未来随着行业格局稳定,行业龙头有望取得更高市场份额。
植物饮品市场前十市场份额情况
随着消费者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其健康意识在普遍增强,逐渐意识到高糖、高热量的饮料成为导致肥胖、糖尿病、心脏病等慢性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整个社会对于饮料的态度正发生改变,政府及非官方组织开始制定政策,通过政策引导饮料行业朝向更健康的轨道发展。因此,大健康时代,绿色、营养、健康将成为饮料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现从四大方向来分析植物饮品发展趋势。
1984年洛杉矶运动场上的专用运动饮料健力宝带来了功能性饮料向世人的第一声问候。1900年的红牛能量饮料领先开辟了中国功能性饮料市场。2003年“非典”过后,各种功能性饮料铺天盖地涌来。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发生后,食品安全问题引起人们前所未有的关注度。再到科学技术与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专注绿色健康饮食、分享高端时尚生活已成为人们的生活口号。生产安全、健康、绿色、天然的饮料产品将逐渐成为植物功能性饮料发展的主旋律,会备受广大消费者的关注与青睐。就目前而言,所谓的“全产业链”监管模式将是未来饮料行业发展的经典模式,这种模式是从原料的培植、采收、处理、生产、销售等全过程进行严格的监管,很好地解决了原料安全性问题,最终保证产品的品质。
功能性饮料产品的功能是产品脱颖而出的核心竞争力。具有中药功能的植物饮料与果蔬类功能饮料将会占据植物功能性饮料市场的大部分份额。随着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各种人类疾病的机理被揭示,人们对于疾病预防为主的意识更加强烈,植物功能性饮料的诉求将会是更多方面的。其中针对于代谢综合症,如肥胖、二型糖尿病等方面的功能性饮料将是未来研究的重点。人体内的肠道菌群对健康的影响也将备受关注,同时,利用微生物发酵技术,对生物活性物质进行发酵处理,提高饮料功能效果也是未来的重要方向。因此,从功能性上讲,继续发掘植物的生物活性物质,研究这些成分的功能是目前迫切的工作。从研究到产品的生产过程,探索新工艺,利用现代高新科技,研发出快速准确检测饮料产品质量的方法也是促进植物功能性饮料发展的重要步骤。尽管人们的养生保健意识在不断加强,在巨大的生活压力与较快的生活节奏下,许多人无暇顾及自己的身体健康,这就对植物功能性饮料在应用上的便利性提出了较高要求,具有替代性的功能性饮料产品值得备受关注。
调查显示,20岁以下的年轻人属于饮料的重度消费者,他们喜欢追求流行、时髦、健康、环保的国外品牌,对饮食比较讲究,对食品的风味要求较高。品质高的植物功能性饮料可以保留植物原料的自然清香,功能独特而口味清爽的功能性饮料产品必然会受到消费者的喜爱。包装的作用也不可小觑,包装材料要安全,要保证材料所含的分子不会有害健康,不会降低产品的美观度与风味,还需要考虑耐久性、成本等问题。常见的包装材料有陶瓷、再生纤维素膜、塑料、可回收塑料,以及其它新型材料。包装个性化也很重要,不同的包装样式、造型、容量大小,适合不同的场合不同的人使用,从而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如一般青年人喜欢含有流行元素的东西,儿童喜欢包装可爱的饮料,老年人则更注意性价比等。包装的设计背负着承托功能性饮料高端形象的重任,个性化的金属包装将成为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
消费者对于价格有极高的敏感度,功能性饮料产品多样化的趋势势不可挡,未来功能性饮料市场的竞争更趋向于价格的竞争。同时,企业唯有积极了解市场需求,及时对现有产品进行调整与创新,积极发展新型系列产品,才能满足不断发展着的社会需求。伴随发展生产的将会是一些附加价值产品,比如人们可以充分利用从化学与生物角度看来有着高需氧量的生物发酵乳清蛋白,过去人们认为这是一种废物,但后来的研究表明,它有很高的营养价值。研究表明,从一些水果中提取的物质有良好的减弱餐后代谢应激与炎症应激的功能,可以帮助人们抵抗体内自由基与促炎症因子,这也是功能性饮料发展的良好方向。
多年来,小品类果汁饮品主要由地方小企业在做,缺乏大投入和系统推广思维,产品始终徘徊于当地市场而走不出去。其次在于小品类果汁饮料缺乏有效资源整合,小品类果汁饮料,每个单品的市场容量有限,市场受众面较窄,且尚未找到合适的产品定位,单打独斗显然无法取得有效市场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