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随着2025年第一季度财报季落幕,中国医疗器械行业的最新动态浮出水面。数据显示,在A股129家医疗器械上市公司中,超八成实现盈利,头部企业如迈瑞医疗、联影医疗等营收规模稳居生物医药行业前列。然而整体增速放缓叠加政策影响下,细分板块呈现显著分化:医疗设备招投标回暖但业绩承压,体外诊断受集采冲击明显,而高值耗材在国产替代浪潮中表现稳健。这些动态折射出国内医疗器械产业在挑战与机遇并存的转型期加速重构。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2025年第一季度,A股医疗器械板块实现盈利的企业达106家,占上市公司总数的82%以上。头部企业中,迈瑞医疗、英科医疗和联影医疗以显著优势位列营收前三甲,并稳居生物医药行业前10%。但整体收入同比下降6.12%,扣非净利润下滑16.48%,反映出医保控费政策对板块估值的持续压制。尽管短期承压,创新研发驱动的进口替代与全球化布局仍被视为行业长期增长的核心引擎。
(1)医疗设备:招投标恢复带动市场反弹
作为医疗器械最大子板块,医疗设备受政策扰动显著。2024年更新周期落地不及预期导致需求积压,但2025年第一季度招投标规模同比增长67%,医学影像设备增速更超85%。联影医疗等国产厂商中标份额快速提升,显示国内品牌竞争力增强。不过渠道库存消化仍需时间,企业业绩拐点或滞后于招标回暖。
(2)体外诊断:集采冲击加剧市场萎缩
受联盟采购和检验收费治理影响,体外诊断整体市场规模同比下降3%。中心实验室业务下滑7%,免疫诊断领域表现疲软;分子与病理诊断则维持稳健增长。龙头企业如迪安诊断、润达医疗出现营收利润双降,而新产业、圣湘生物通过细分赛道深耕实现逆势增长。
(3)高值耗材:国产替代深化推进行业韧性
在“应采尽采”政策推动下,主流高值耗材已进入后集采阶段。企业通过产品迭代与海外市场拓展对冲降价压力,中标份额持续提升。例如骨科、心血管领域国产化率显著提高,部分细分市场增速保持稳定。
(4)低值耗材:出海战略面临地缘风险考验
经历2024年低基数效应后,低值耗材回归常态增长。但多企业选择加速海外布局,需警惕贸易壁垒与供应链波动带来的不确定性。
中国医疗器械市场正迎来结构性变革。从药械比(药品与器械消费额比例)看,国内2.9的水平远低于全球1.4的均值,暗示广阔增长空间。国家药监局数据显示,2024年批准的65项创新器械中71%为国产产品,印证技术追赶加速。然而行业集中度仍较低,高端设备如CT、MRI等领域外资主导地位尚未完全打破。
政策端持续释放红利:医疗新基建与更新周期启动预计在2025-2026年推动设备需求回暖;集采虽短期压制利润,但助力国产企业快速入院上量;贸易摩擦背景下,医院采购偏好向本土品牌倾斜,进一步催化替代进程。IQVIA预测显示,中国医疗器械本土市占率有望从当前约45%提升至2030年的55%,尤其在高端设备与高值耗材领域潜力巨大。
总结展望
2025年一季度数据勾勒出医疗器械行业的复杂图景:盈利基础稳固但增速放缓,细分赛道冷暖不均,国产替代则成为贯穿全年的核心叙事。短期看,招投标恢复、渠道去库存与集采消化仍是关键变量;中长期而言,创新突破与全球化布局将决定企业能否在政策重构的市场中占据先机。随着国内药械消费结构优化与供应链自主可控进程加速,行业有望迎来结构性升级的新阶段。
更多医疗器械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医疗器械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