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行业市场竞争分析报告主要分析要点包括:
1)房地产行业内部的竞争。导致行业内部竞争加剧的原因可能有下述几种:
一是行业增长缓慢,对市场份额的争夺激烈;二是竞争者数量较多,竞争力量大抵相当;
三是竞争对手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大致相同,或者只少体现不出明显差异;
四是某些企业为了规模经济的利益,扩大生产规模,市场均势被打破,产品大量过剩,企业开始诉诸于削价竞销。
2)房地产行业顾客的议价能力。行业顾客可能是行业产品的消费者或用户,也可能是商品买主。顾客的议价能力表现在能否促使卖方降低价格,提高产品质量或提供更好的服务。
3)房地产行业供货厂商的议价能力,表现在供货厂商能否有效地促使买方接受更高的价格、更早的付款时间或更可靠的付款方式。
4)房地产行业潜在竞争对手的威胁,潜在竞争对手指那些可能进入行业参与竞争的企业,它们将带来新的生产能力,分享已有的资源和市场份额,结果是行业生产成本上升,市场竞争加剧,产品售价下降,行业利润减少。
5)房地产行业替代产品的压力,是指具有相同功能,或能满足同样需求从而可以相互替代的产品竞争压力。
房地产行业市场竞争分析报告是分析房地产行业市场竞争状态的研究成果。市场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从各自的利益出发,为取得较好的产销条件、获得更多的市场资源而竞争。通过竞争,实现企业的优胜劣汰,进而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研究房地产行业市场竞争情况,有助于房地产行业内的企业认识行业的竞争激烈程度,并掌握自身在房地产行业内的竞争地位以及竞争对手情况,为制定有效的市场竞争策略提供依据。
“我对周期性政策预期不高,因为多重目标、多重约束依然存在。货币政策端,我们预计2026年将降息20个基点、降准50个基点,而今年年内不会降准降息。政策利率已经低至1.4%,有效存款准备金率降到6.2%,银行净息差为历史最低的1.4%、已和不良率倒挂——如果考虑正常货币政策空间,这些都是现实的约束。”花旗集团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余向荣指出。 11月13日,在“2025年度花旗中国峰会上”,余向荣指出,小幅降准降息主要是起到维持宽松的信号作用,实际作用不大;2026年房地产相关指标的跌幅不会比今年明显收窄,仍是经济增长的一大拖累因素。 (财新网)
中信建投研报称,展望2026年宏观经济:预计GDP增长目标5%左右;产业结构优化,壮大科技新动能;消费平均增速约为5%;CPI有望回正、PPI处于负值区间;房地产有望见底企稳;财政赤字率延续扩张态势,维持4%左右,广义财政赤字率增至8.3%左右。2026年大类资产配置建议:预计黄金价格将走高,原油价格略升,A股建议超配,债市谨慎乐观。美股保持谨慎,美债有望走牛。人民币可能迎来上行空间。2026年潜在投资机遇:建议关注科技创新、基建顺周期、服务消费、公用事业红利四大主线。
星展银行(DBS)在7日发布的研报中指出,随着基准利率(特别是新加坡SORA利率)大幅下降,新加坡房地产投资信托(S-REITs)的融资成本压力正显著缓解。报告认为,尽管S-REITs板块今年以来已上涨约12.5%,但目前约0.9倍的市净率(P/B)和约5.7%的2026财年远期股息收益率,使其估值“依然合理”(undemanding)。该报告的核心观点是,利率已从S-REITs的“逆风”转为“顺风”。星展银行分析师指出,新加坡的SORA利率已下降约1.15%,几乎回到了2022年加息周期开始前的水平。
中信证券研报认为,房地产市场供需情况已经有所改善,调整也比较充分,预计2026年市场有止跌回稳的基础。研报认为,2026年房地产企业可能进入资产负债表修复的关键一年,部分企业可能见到盈利长周期底部。率先脱困的企业,往往布局好的城市,更具备正在良好运营的投资性房地产,或拥有一些有增值潜力的金融资产。看好好区域、好业态、好运营的三好企业。
当前,房地产正在加速转变发展方式、优化发展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好房子”新赛道也在不断放大新动能、创造新市场。这就是事物发展中的阶段演变规律,现在,一些城市在房地产市场回稳过程中还面临不少困难与挑战,但是房地产发展从来不是一个静态、一成不变、停滞不前的市场,也不是一个自发、不用费多大气力自然而然就可以跨过的阶段,而是一个动态、充满调整、积极有为、始终洋溢着蓬勃生机活力的市场,是一个阶梯式递进、不断发展进步、日益向质飞跃的量的积累和发展变化的过程。因此,一切困难与挑战都是暂时的而不是长期的,是能够克服的而不是无解的。“好房子”本质上就是房地产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体现。目前,市场不缺房子,但缺“好房子”,人民群众“好不好”的住房需求并没有得到满足,以中高收入人群来说,他们的需求是住“好房子”、过更好的生活。以进城务工的新市民来说,他们的刚性需求是在工作的城市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好房子”,住房是承载他们美好生活的一个港湾。这意味着房地产行业需要下力气解决住房结构性不足、不平衡的问题,以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殷勇说,要建立健全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机制,推动城市开发建设方式转型,不断完善城市形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因地制宜探索城市更新可持续模式,推动建筑、能源等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完善社区治理体系,注重引导居民参与,大力推进老旧小区整治改造提升,抓好垃圾分类和物业管理两个“关键小事”。要动态完善土地、投融资等激励政策,调动各方参与,更好运用市场机制,推动城市更新政策落地见效。要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动态调节供需平衡,健全租购并举住房制度,更好满足市民改善性住房需求,抓好青年人、低收入困难群体、城市基本运行服务保障人员等人群住房保障,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