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我国低空经济产业正以惊人速度崛起。截至2024年底,全国从事低空经济相关的企业总数突破20万家,较上年增长10.46%。这一新兴领域依托真高1000米以下的低空空域资源,覆盖飞行器制造、场景应用及配套服务等全产业链环节,并展现出从技术攻坚到市场爆发的关键转折态势。据行业测算,至2025年其市场规模将达1.5万亿元,成为推动区域经济与产业升级的重要引擎。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十五五低空经济行业发展研究与产业战略规划分析预测报告》指出,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低空经济正加速释放增长潜力。2023年数据显示,我国低空经济整体规模已达到5059.5亿元,同比增长33.8%,远超同期多数传统产业增速。这一成绩得益于政策支持、技术突破与市场需求的协同发力。根据市场发展规律推算,到2035年该产业规模有望进一步攀升至3.5万亿元,形成覆盖城乡、辐射多领域的立体经济网络。
当前我国低空经济产业已构建起完整的“研发制造应用”链条。在上游环节,航空材料、导航通信、发动机等核心部件领域的企业数量占全产业链的98%以上,为中下游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中游以直升机、无人机整机制造为代表,通过技术创新推动产品迭代与成本优化;下游则聚焦场景落地,低空物流、农业植保、应急救援等应用持续拓展市场边界。这种“上游稳基础、中游强创新、下游拓需求”的结构布局,为产业规模化发展奠定坚实根基。
从低空旅游的沉浸式体验到物流配送的效率革命,从应急救援的快速响应到城市测绘的数据服务,低空经济正通过多样化场景重塑生产生活方式。以无人机为代表的新型飞行器在农业植保中替代传统人工,单次作业覆盖面积提升50%以上;低空物流网络则将偏远地区物资运输时效缩短70%。这种跨行业渗透效应,不仅催生了万亿级市场空间,更推动传统产业向智能化、数字化方向转型升级。
随着《低空经济十四五发展规划》等政策的落地实施,低空空域管理改革、基础设施建设及行业标准制定正加速推进。预计到2025年,在通用航空网络完善与应用场景深化双重驱动下,低空经济将实现从技术验证向商业化运营的关键跨越,市场规模突破1.5万亿元。届时,以飞行器制造为支柱、场景应用为核心、服务保障为基础的产业生态将进一步成型。
总结:
我国低空经济已进入高速成长期,全产业链协同效应显著增强,市场潜力持续释放。随着政策红利加速兑现与技术瓶颈逐步突破,这一领域不仅将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更将重塑未来社会的生产与生活方式。从当前20万家企业的产业规模到2035年3.5万亿元的目标,低空经济正以不可阻挡之势,书写中国新兴产业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