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深度老龄化与数字时代的来临,社区养老服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在2025年,社区养老行业呈现出数字化转型加速的趋势,数字新质工具逐渐成为推动农村社区养老服务高质量供给的关键力量。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相关数据,截至2023年底,我国农村老年人口接近1.96亿。受农村养老设施不完善、青年大量外流等因素影响,农村社区养老服务供需矛盾突出,亟待创新与优化。
农村社区养老以农村社区为载体,聚合多元力量,为老人提供基本服务,兼具家庭养老亲情氛围与机构养老专业性,契合健康老龄化理念与农村实际情况。然而,当前农村社区养老服务供给侧存在主体脱域、内容脱节、资源脱源等问题,难以满足老年人多样化、智能化的高质量养老需求。
马克思生产力理论指出,生产力演进推动社会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智能时代的新形态,其劳动工具 —— 数字新质工具,包括数字管理系统、智库信息平台、智能养老终端和三维管控体系等,融入农村社区养老服务供给体系,有望化解供需矛盾,实现高质量发展。但既往研究缺乏农村社区养老服务高质量供给分析框架,未明晰数字新质工具赋能路径与作用机理,本文将深入探究。
《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社区养老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表明,农村社区养老服务作为准公共产品,由多元主体协同供给,但各方矛盾易弱化主体协同动力。数字管理系统以数字化网络为基础,网格化制度为支撑,实现跨区域利益、价值与行动协同。通过建立契约关系,明确权责与利益分配,形成利益共同体;量化服务标准,内化 “以老人为中心” 价值追求;打破信息壁垒,促进共商共议集体行动。例如河南新乡数字养老管理系统,以爱心积分为纽带,整合多元供给主体力量,为农村老人构建 10 分钟社区养老服务覆盖圈。
供给内容精准化是农村社区养老服务高质量供给的重要标准。早期农村社区养老服务资源配置存在问题,内容单一。智库信息平台基于共建共享机制,能识别用户需求,打破资源配置的物理空间限制。通过萃取老人需求偏好,形成分众化用户画像;聚合跨域资源,实现服务资源与老人需求精准匹配;利用智慧导航页面,快速响应复杂需求场景。
传统农村社区养老服务供给方式被动滞后,易出现服务漏洞。智能养老终端综合运用多种技术,弥补人工服务漏洞,推动供给方式向主动智能转变。在上门服务中,智能终端设备可替代子女和护理人员,提供日常生活帮助,如 “小鱼在家” 智能终端设备可通过语音指令和 APP 为农村空巢老人提供交互性服务。在社区日托和全托中,智能手环和远程监控设备可追踪老人行动轨迹、监测生命体征,提供全天候陪护、远程健康监测和动态医疗服务。
以往农村社区养老服务供给流程粗放,老人缺乏参与。三维管控体系融合地理信息系统、三维可视化系统和综合评价系统,推进老人在服务全流程的参与。养老 “关爱地图” 在服务前全面摸底,服务中实现全流程 “白箱化” 监督,服务后老人可进行评价反馈,促进社区养老服务水平提升,使供给流程智慧化运行。
数字基建是支撑数字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但农村地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不健全。网络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延缓主体间信息交互,导致契约关系难以履行,机会主义抬头;数字供应链碎片化、短链化,加剧主体间不信任,价值协同难以实现;数字基建区域发展不平衡,阻碍数字管理系统下沉,各服务主体行动难以协调。这些问题制约了数字管理系统对服务主体协同供给的赋能效应。
智库信息平台积累海量数据,但管理不善易产生数字风险。隐私泄露问题降低农村老年群体信任度,使其不愿使用平台,导致平台难以识别需求;数据寡头可能造成价格歧视,抬高数字化养老服务价格,使服务无法精准传递给农村老人;数据信息失真,导致平台推送服务与现实需求不符,制约了智库信息平台对服务内容精准匹配的赋能。
信息鸿沟在农村老人中表现明显,截至2023年12月,我国无法或未接入网络人口中农村地区占比 51.8%,60 岁及以上老年群体占比 39.8%。农村老人因身体机能、认知能力衰退,家庭数字素养反哺不足和社会支持乏力,逃避、排斥使用智能养老终端。部分智能养老终端设计不适老,进一步放大信息鸿沟抑制效应,使智能养老终端无法有效接入农村社区养老服务,阻碍服务供给方式智能转型。
“数字悬浮” 在农村社区养老服务中表现为数字形式主义、数据要素空转和数字角色错位。基层工作人员可能编造虚假数据,导致老人养老服务诉求信息失真;非结构化数据堆砌,使可用数据被淹没,无法实现服务流程可视化监督;服务供给者代替老人打分,评价反馈流于形式,产生 “劣币驱逐良币” 现象,阻滞三维管控体系对服务流程的赋能。
数字基建是农村社区养老服务供给共同体的基础。应发挥税收减免、财政补助等杠杆作用,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加强网络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信息交互速率;推进养老服务设施数字化改造,整合形成数字供应链价值网络;地方政府应统筹规划区域数字基建资源,建立县乡村三级数字基础设施体系,促进数字管理系统向农村延伸,释放数字管理系统协同多元主体的赋能效应。
为应对智库信息平台的数字风险,需对养老数据定级分类,明确使用边界,加密处理隐私数据,定期扫描病毒,提升农村老人对平台的信任;完善垄断治理政策,创新垄断市场界定标准,降低养老市场准入门槛,避免不合理竞争;加强数据质量监督,筛选过滤错误数据,建立识别虚假信息特征库,确保智库信息平台推送服务与现实需求契合。
推动农村老年群体数字融入,可缓解信息鸿沟。通过举办智能养老产品体验活动,激发老人使用意愿;将老年数字素养教育纳入社区服务体系,提供培训提升数字能力,如上海静安区彭浦镇开展的老年数字教育进社区活动;设计智能养老产品时考虑老人实际需求,提供简单操作界面;鼓励家庭数字反哺,帮助老人融入数字生活,使智能养老终端进入农村社区养老服务,助力服务供给方式智能转型。
开展数字素养提升行动,提升基层工作队伍数字素养。加强数字责任培养,杜绝数字形式主义;吸纳具备数字素养的返乡大学生,提升基层工作人员数字应用能力,化解数据要素空转困境;增强数字监管意识,避免服务供给者自导自演,确保老人自主参与服务评价,使三维管控体系有效赋能服务流程智慧运行。
2025年,社区养老行业数字化转型趋势明显,数字新质工具为农村社区养老服务高质量供给带来新契机。通过数字管理系统、智库信息平台、智能养老终端和三维管控体系等数字新质工具,在供给主体协同、内容精准匹配、方式智能转型和流程智慧运行等方面发挥赋能作用。然而,数字基建落后、数字风险、信息鸿沟和数字悬浮等现实困境制约了其赋能效应。为实现农村社区养老服务高质量供给,需加快农村数字基建、加强数字风险治理、推动老人数字融入和开展数字素养提升行动。未来,应持续关注数字技术与农村社区养老服务的融合发展,不断完善相关政策与措施,以满足农村老年人日益增长的高质量养老需求,推动社区养老服务行业持续进步。
更多社区养老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社区养老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