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畜牧业企业加速拓展海外市场,特别是东南亚市场,掀起新一轮“下南洋”浪潮。随着国内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海外需求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农牧企业选择在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布局业务,通过技术输出和本地化运营,提升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本文将从牧原股份的海外布局、其他农牧企业的拓展路径以及技术创新对海外市场开拓的重要性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中国畜牧业企业“下南洋”的新趋势。
《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畜牧业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近年来,中国畜牧业企业加速拓展海外市场,越南成为热门目的地之一。牧原股份作为国内领先的生猪养殖企业,首次出海便选择了越南。牧原股份海外发展总经理表示,此次赴越南的主要目的是就楼房养猪技术进行交流,并在当地农林大学招聘人才,为公司业务开展储备力量。牧原计划招聘一批越南籍员工,在中国培养后定岗至越南发展,工作内容包括落地牧原养殖技术和标准化操作流程等。2024年9月,牧原股份与越南农业股份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为其提供猪场设计和建设、生物安全、环保等方面的解决方案和技术服务。2025年3月,牧原已在越南胡志明市设立“越南牧原有限公司”,正式迈出海外第一步。
随着国内技术进步和海外需求增加,中国畜牧业企业“下南洋”步伐明显加快,路径愈发清晰。新希望是国内最早在越南布局养猪业务的企业之一。1999年,新希望在越南胡志明市首设公司,次年设立河内公司,2018年设立平福养殖公司。2021年以来,新希望海外业务保持高增长态势,2023年海外业务营收200.79亿元,较2019年实现翻倍增长。目前,新希望在越南已有9家饲料公司、3家养殖公司、1家种禽公司,饲料总产量进入越南市场前5位。新希望六和董事长曾表示,公司的产业围绕蛋白质的转化展开,实现本地取材、本地生产、本地用工、本地销售,达成长期信任。海外业务是新希望的重要增长点,2024年底发布的《2024年员工持股计划》中,公司定下“2025年海外营业收入增长不低于10%”的目标。
饲料龙头海大集团也在海外探索多年。2011年,海大集团正式进入越南市场,并在当地逐步建立了水产饲料、畜禽饲料、水产动保生产线和虾苗繁育、猪鸭养殖基地。2024年,海大集团海外市场饲料销量同比增长约40%至240万吨,其中越南市场成为销量最大的区域。公司计划到2030年海外饲料销量达到720万吨。
畜牧业市场分析从20世纪90年代的“试水”,到如今步伐加快,中国畜牧业企业“下南洋”路径愈发清晰,产业输出形态实现了从产品出口到技术输出的新变化。技术创新成为企业走出国门的重要支撑。相比越南企业,中国企业提前经历了非洲猪瘟,并建立起了完整有效的防控体系,这正是目前越南养猪企业所需要的。多位业内人士表示,经历了非洲猪瘟考验后,中国生猪养殖产业和企业整体实力大幅提升,行业从传统、分散向规模化、现代化转变,产业链各环节科技含量显著提升,企业发展更依赖技术创新能力。全球生猪养殖产业格局也在重构。2024年全球养猪企业排行榜上,排名前6的企业中,4家是中国企业;全球排名前20的企业中,中国企业达到8家。
国内一家头部饲料企业负责人表示,当前中国农牧企业出海,本质上是将国内积累的技术、管理经验和成本控制能力转化为国际市场竞争优势。随着国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海外市场正成为企业实现业绩增长的新蓝海,这种“以技术换市场”的国际化战略,不仅有助于国内企业实现新一轮发展,更能推动中国农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占据更有利位置。广东省养猪行业协会会长指出,中国农牧企业在进军海外市场前,必须深入了解和适应当地的文化、商业环境、法律法规以及市场状况,企业也必须具备坚定的战略定力和充分的准备。无论是否出海,中国农牧企业的视野都应放眼全球,力求在技术和产品上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以增强国际竞争力。
总结
2025年,中国畜牧业企业加速“下南洋”,越南成为热门目的地。牧原股份、新希望、海大集团等企业纷纷在越南布局业务,通过技术输出和本地化运营,提升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技术创新成为企业走出国门的重要支撑,中国企业在非洲猪瘟防控、养殖技术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为海外市场提供了有力支持。随着国内市场竞争的加剧,海外市场正成为企业实现业绩增长的新蓝海,“以技术换市场”的国际化战略,不仅有助于国内企业实现新一轮发展,更能推动中国农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占据更有利位置。未来,中国畜牧业企业应继续加强技术创新,深入了解海外市场,提升国际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更多畜牧业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畜牧业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