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的园林绿化领域,罗汉松作为一种备受瞩目的植物,持续展现着独特魅力。其凭借自身的形态与生长特性,在园林景观营造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当前行业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罗汉松为常绿乔木,能长至20m的高度,胸径可超1m。树皮呈薄鳞片状脱落,树冠呈现广卵形,枝条开展且较为密集。其叶为条状披针形,两面中脉显著,无侧脉,呈螺旋状互生。花为雌雄异株,雄球花穗状,常3 - 5簇生叶腋,雌球花则单生叶腋并有梗。种子成熟时,假种皮呈紫褐色并被白粉,着生于膨大且肉质的红色或紫红色种托上,花期在4 - 5月,果期为8 - 11月。
《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罗汉松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罗汉松属于中性树种,偏好弱光环境,较耐隐蔽,忌讳烈日直射。它喜爱温暖湿润的气候,具备一定的耐寒能力,在我国长江以南地区可露地越冬,北方则适合盆栽并置于室内防寒。适宜生长在肥沃、湿润且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中,在干旱、贫瘠之地生长欠佳。在碱性土壤里,罗汉松叶片易黄化,甚至可能出现烧根现象。其对二氧化硫、氟化氢、硝酸雾抗性较强,吸附烟尘能力出色,耐修剪,抗风能力强,且寿命较长。
罗汉松因树形优美、枝干苍劲,一直是制作盆景的主要素材。常见造型包括悬崖式、大悬崖式、半悬崖式、斜干线、曲干式、合栽式等。在造型过程中,需因物制宜进行艺术加工,以达成造型刚强有力、层次分明、寓意深远的效果。
造型树是参照盆景方式对绿地中的罗汉松大树进行艺术加工,整体艺术效果与盆景类似。以往多见于别墅、庭院、寺庙等地,仅供少数人欣赏,如今在诸多大中城市的道路、公园中也时常能看到,如广州的草暖公园、东山湖公园等地就有罗汉松造型树。
罗汉松常以孤植、对植的方式点缀于道路绿地、公园中,提升绿地整体景观价值,像澳门加斯栏花园的罗汉松群。鉴于其生长缓慢、耐修剪的特点,也常被用作绿篱,嫩绿新叶与深绿老叶相互映衬,别具意境,例如广州黄花岗公园的罗汉松绿篱。
各地寺庙、祠堂等地存在罗汉松原生古树。近年来,随着大树进城热潮兴起,大量野外或国外的罗汉松古树也进入城市,比如广州雕塑公园内树龄达 750 多年的罗汉松古树。
罗汉松生长缓慢,难以实现大批量快速种植。尽管现有一些苗圃进行专门培育,但相较于其他常规植物,依然较为稀缺,尤其是大规格的罗汉松苗木。并且大量苗木集中囤积在少数苗圃,价格容易被炒作,严重偏离其原有价值,导致价格虚高,造成资源人为稀缺。
罗汉松现有的资源远不能满足园林绿化需求,其大树和古树资源主要分布在农村、山林。在利益驱使下,野外资源遭到不法分子大量偷伐倒卖,且这些罗汉松常因移栽不当死亡,或移栽后难以恢复原有长势。
罗汉松小苗已实现标准化生产,品质基本有保障。然而,大规格的罗汉松苗木品质却明显参差不齐。为提高大树移植成活率,截枝、抹头是常见做法,同时,因修剪过度、小苗嫁接亲和力差等因素,导致大规格苗木品质下降、长势衰弱,严重影响整体景观效果。
园林绿化中常用罗汉松沙培假植苗。移植时,常因工具缺乏或技术不到位,致使土球破裂、根系受损、树皮破损。后期养护时,又因立地条件差(如土壤呈碱性、地温过高等)、养护经验不足、病虫害防治不力等原因,加速树势衰弱甚至死亡。
未来应着重加强罗汉松野生资源的原地保护,加大苗木培育种植力度。深入开展对罗汉松生物学特性和栽培技术的研究,积极总结移植养护的成功经验。通过拓展园林绿化应用空间,充分发挥罗汉松的景观效果和生态价值。
综上所述,2025年罗汉松在园林绿化中应用广泛,但也面临资源、品质、技术等多方面问题。只有通过加强保护、提升培育技术、优化养护手段等综合措施,才能推动罗汉松行业在园林绿化领域持续健康发展,更好地发挥其独特的景观与生态作用。
更多罗汉松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罗汉松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