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国学教育行业政策持续发力,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教育领域的深入融合与传承。政策强调国学教育对于培养学生文化自信、价值观塑造的重要意义,为中小学国学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据相关数据显示,近年来,国学教育在中小学的覆盖范围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学校将国学经典纳入教学体系,这也为中小学国学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与挑战。
国学经典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智慧与文化精髓,是传统文化的瑰宝。《2025-2030年中国国学教育行业市场深度研究与战略咨询分析报告》指出,在中小学阶段开展国学教育,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提升语言素养,更能在其心中播下文化自信的种子,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何在新政策背景下强化国学教育的文化育人功能,成为教育工作者亟待探索的重要课题。
国学经典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营造良好的国学教育氛围,能有效激发学生对国学的热爱。在信息时代,让国学经典融入现代教育环境,既要保持其文化内涵,又要贴合学生的兴趣点。
中小学生对形象、色彩等较为敏感。利用这一特点,可将国学经典中生动鲜明的内容融入校园环境。在学校墙壁绘制国学故事,在校门口设置经典人物或作品雕塑,建设国学文化长廊,在楼道、教室布置相关图画等。铺设二十四节气地砖,陈设十二生肖石凳,有条件的学校还可建设国学馆。丰富多样的国学教育场所,能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国学的强烈愿望,培养其对国学的深厚情感。
通过开展国学教学活动并展示成果,加大宣传力度,可激发学生对国学经典文化的兴趣。将学生学习国学的场景以图文形式宣传报道,在文化长廊、学习园地展示学习成果,公布国学竞赛获奖名单等。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国学学习的热烈氛围与显著成果,从而激发其学习热情,全面调动学习国学文化的积极性,点燃对国学文化的热爱之火。
中小学学生记忆力强,但对国学文化的理解存在一定难度。因此,在国学教育中,需根据学生年龄与认知特点,结合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精准选择学习内容,使其与各学段培养目标相契合。
语文课程在国学教育中承担重要使命。2025 年相关课程标准将文化自信作为学生核心素养的首要培养内容,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的教化作用。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强调立德树人,突出正确价值观的引领地位;明确在语言实践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目标。国学经典作为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不仅具有独特的语言文字价值,还包含丰富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素材,对学生的文化认知、价值观形成具有重要意义。课程标准在不同学段对教学目标进行了细化,如第一学段注重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的培养,第二学段是巩固与升华,第三学段则相对熟练并部分深化。在选择国学经典学习内容时,学校和教师应综合考量学生的认知能力、学习状况和阅读兴趣,遵循因材施教原则,选择适合学段要求、有助于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的内容。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义务教育语文统编教材加大了古诗文比重,所选篇目涵盖广泛,具有极高的教育价值。教师应从小学语文教育整体目标出发,以课程标准为指导,深度挖掘教材中的古诗文篇目。例如,统编语文一年级教材中的《锄禾》,语言质朴、贴近生活,适合一年级学生诵读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反复诵读,可让学生体会农民劳作的辛苦,培养节约粮食的意识。通过深度挖掘教材中的经典作品,引导学生感受、理解,随着学段升高,逐步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分析、鉴赏的能力。
丰富多样、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学生积极学习国学经典的关键。在国学教育过程中,教师需不断总结方法,帮助学生开启国学经典阅读的大门。
国学经典在声韵方面具有独特价值。教师在教学中应抓住国学经典诵读时朗朗上口、声韵和谐的特点,通过范读展现作品的音韵美。如范读《老子》第一句时,合理处理声韵停顿,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其学习热情,让学生感受古代语言文字的形式之美。教师通过示范引领,传授正确阅读方法,帮助学生克服诵读困难,提高学习效果。
学习国学经典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从诵读入手,引导学生在诵读中理解、体悟,符合中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通过范读与诵读指导,总结诵读规律,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领悟文章内涵,理解思想情感。随着诵读次数增多,学生对国学经典的理解会不断加深,积累更多诵读方法,提升语感和对古诗文的理解能力。学校可合理安排诵读时间,如每周安排一到两节早自习、课前 10 分钟等进行诵读活动。诵读形式也应多样化,如领读、自由诵读、接龙读游戏、古诗文配乐朗读等,以丰富学生的诵读体验,激发诵读兴趣。
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形象化学习方式更具吸引力。教师将抽象的国学经典内容以形象化手段呈现,可降低学习难度,增添学习趣味。在小学课后活动中,指导学生借助拼音、图画阅读国学经典儿童绘本,学生可通过读图理解文意。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展示国学经典中的情景意境、故事人物等,将学习内容形象化、可视化。以故事形式讲述国学经典内容,让学生参与讲述,能让学习过程充满趣味。例如,讲述《诗经・兔置》时,通过故事让学生想象人物形象,轻松理解深奥内容。
除校内学习,学生还需在课外拓展国学经典阅读。随着 “双减” 政策实施,学生自主时间增多,为课外阅读创造了有利条件。中小学教材中的国学经典有限,学生在掌握一定基础后,可自主选择课外读物,进一步拓展国学知识。
在课后自主拓展阅读中,学生可将校内学到的国学经典学习方法应用于课外。如学习了阅读国学经典绘本的方法后,在家中通过阅读喜欢的读物或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巩固阅读方法,收获学习乐趣,接受文化熏陶。
古人强调读书要 “不动笔墨不读书”。在国学经典学习中,学生应将遇到的经典名句勾画、摘录并背诵。如《论语》中的 “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 等,《孟子》中的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等。这些名句言简意赅、富含哲理。学生长期积累,可丰富思想与辞藻,提升素养,在日常表达和写作中灵活运用,将经典语料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在2025年国学教育行业政策的推动下,中小学国学教育需通过营造浓厚学习氛围、精准选择教学内容、总结有效学习方法以及拓展课外阅读等多方面策略,强化文化育人功能。通过这些策略,激发学生对国学的热爱,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培养出具有文化自信、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
更多国学教育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国学教育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