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在当前全球倡导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印染行业作为纺织产业链中的关键一环,正处于深刻变革的关键时期。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和技术的不断进步,2025年印染行业展现出一系列新的发展趋势。从过往数据来看,印染行业在产量、市场规模以及绿色发展成效等方面均有迹可循,这些都为我们洞察未来趋势提供了有力支撑。2023年,我国印染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印染布产量为558.82亿m,主营业务收入为2986.15亿元,实现利润总额139.15亿元,这些数据反映出行业的发展态势,也预示着在绿色发展理念的推动下,印染行业未来将迎来更多机遇与挑战。
《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印染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印染行业在纺织工业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是提升纺织品品质、增加产品附加值的关键环节。回顾发展历程,21世纪以来,中国印染布产量经历了从快速增长到平稳波动的过程。“十五”和“十一五”期间产量大幅增长,2010年达到峰值601.65亿m。随后在“十二五”期间,由于淘汰落后产能,产量有所下降。“十三五”及“十四五”期间,产量虽有波动,但行业加快改造升级,规模和效益保持在合理区间。
从区域分布来看,我国印染企业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水源丰富和经济发达地区,浙江、江苏、山东、广东和福建5大省份的印染产能占据主导地位。2011-2023年,这5大省份规模以上企业印染布产量占比从92.35%上升到92.77%,其中部分省份的占比有所变化,反映出行业内部的结构调整。
印染产业园区的建设对行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浙江、江苏等地涌现出的印染产业园区,在集中供热、供水和统一治污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示范。
多年来,印染行业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在多个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工艺技术与装备的绿色升级
印染行业的工艺技术不断向绿色化方向发展。前处理环节,生物酶前处理、棉织物低温漂白等技术得到研发和推广,有效减少了化学品用量和能源消耗。染色环节,小浴比间歇式染色、少盐少碱活性染料染色等工艺技术成熟并广泛应用,提高了染料利用率,降低了污染物排放。印花环节,低尿素活性染料印花减少了尿素用量,降低了废水中的氨氮浓度。后整理工艺则朝着多功能化、生态化发展,如无氟防水整理、水基(性)聚氨酯涂层整理等,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在装备水平上,节能、节水、减排的装备应用日益增多。前处理设备如高效轧、洗、烘、蒸等通用单元机及联合生产线,提高了处理效率。间歇式染色机发展迅速,气液、气流染色机的浴比不断降低,减少了水和能源的消耗。数码喷墨印花机等印花设备的快速发展,符合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定形机等后整理设备配备了废气清洁装置和热能回收系统,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
(二)生态环保化学品的广泛应用
印染行业越来越注重产品的生态安全,减少使用有毒有害染化料助剂。随着相关法规的完善,高效环保退浆剂、无甲醛整理剂等化学助剂得到开发和使用。液态分散染料、低盐染色活性染料等新型染料的推广应用,提高了染料的性能,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
(三)污染物治理与资源综合利用的进步
印染行业在污染物治理和资源综合利用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印染废水分质处理分质回用技术得到普遍应用,废水深度处理采用臭氧氧化、膜分离技术等,废水回用率不断提高。废气治理普遍采用冷却+水喷淋+高压静电装备,具备自动清洗等功能。蒸汽冷凝水回用、冷却水回用等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也得到广泛应用,在双碳目标下,蒸汽热能梯级利用等技术的推广率逐步提高。
(四)数字化与信息化助力绿色发展
数字化、信息化技术在印染行业的应用,为绿色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装备数字化、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水、电、蒸汽等参数的实时在线检测和控制系统得到广泛应用,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降低了资源消耗。管理数字化、信息化使企业能够加强成本管控,优化生产流程,实现能源的集约管理。部分企业采用印染废水处理全流程在线监测系统,提升了废水治理和环境管理效率。
(五)绿色发展成效的数据体现
从用水质效来看,“十三五”期间,机织物单位产品水耗由1.8t/hm下降到1.5t/hm,针织物单位产品水耗由110t水/t下降到95t水/t,印染行业水重复利用率由30%提高到40%。预计“十四五”期间,机织物单位产品水耗将降至1.3t水/hm,针织物单位产品水耗降至85t水/t。
能耗水平也持续降低,2010-2020年,纺织工业能源消耗总量占全国比重下降,印染行业单位产品综合能耗下降近15%。预计“十四五”末,机织物单位产品综合能耗降至32kg标煤/hm,针织物单位产品综合能耗降至1.1t标煤/t。
水污染物排放明显下降,2011-2020年,纺织业化学需氧量排放量由29.20万t下降到6.06万t,氨氮排放量由2.02万t下降到0.17万t。废水治理能力不断提升,2011-2015年,纺织业废水治理设施数量虽减少,但处理能力增加。
碳排放量也呈下降趋势,纺织工业能源消耗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2016年后逐年递减,2020年较2016年下降39.94%。印染行业碳排放主要为间接碳排放,与纺织工业整体趋势类似。
废气与污染物排放量不断下降,2011-2015年,纺织业废气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等均有所减少,废气治理设施运行费用增加。
产品生态安全性显著提高,自相关标准修订后,禁用偶氮染料检测不合格率大幅下降,目前稳定在0.8%以下。近200种纺织印染产品入选绿色设计产品,对化学品管控严格,各项指标与国际接轨。
(一)深化绿色转型,降低污染与碳排放
节能降碳方面,印染行业将进一步调整能源结构,减少煤炭使用,扩大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应用范围。推进产品绿色设计,从全流程树立绿色理念,开发绿色纺织品。优化工艺节能,如采用活性/分散一浴法染色工艺等缩短流程、降低能耗。持续推进设备节能,选用高效节能设备,如节能电机、热转换效率高的换热器等。加强管理节能,完善重点用能设备保温保养,推广余热利用技术,普及自动化、信息化管理。
减污降碳方面,提升废水治理能力,推广高级氧化和膜分离等废水深度处理及回用技术,突破高氨氮、高盐印染废水处理技术。加大节水工艺、技术和装备的推广力度,提高企业用水效率,实现水资源的系统集成优化。加强大气污染物治理,研发废气高效收集处理及余热回用技术,采用源头替代措施降低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排放。
园区集聚化方面,印染行业将加快布局调整,引导企业向规范的工业园区和产业集聚区集聚。园区企业将朝着用地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清洁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的方向发展,探索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路径,推广新能源,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发挥产业集聚效应。
(二)强化技术创新,驱动绿色发展
原料无害化上,印染行业将加大高效环保型染料和印染助剂的研发及应用,扩大生物可降解纤维材料、生物基化学纤维等材料的应用范围,逐步淘汰有毒有害、高污染原材料。
生产清洁化方面,加强相对成熟的生态印染技术的推广应用,如针织物连续平幅前处理、数码喷墨印花等技术。推进少水无水印染、低碳节能印染技术的研发突破,围绕重点污染物减排开展清洁生产技术改造。
管理数字化上,充分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强印染行业设计研发、生产制造、现场管理等各环节的数字化与信息化融合。推广资源能源数字化、智能化管控系统,扩展印染ERP系统、MES系统等的应用深度和广度,实现对工艺参数、能源消耗和过程质量的全方位管理。
(三)完善政策标准,护航绿色发展
节能低碳标准将不断完善,引导印染企业实施低能耗、低水耗项目建设与改造。建立健全印染行业重点产品能耗限额标准、产品设备能效标准等,完善节水标准、取水定额标准,制定碳排放核查核算标准,推动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
生态环境标准体系将更加健全,优化污染防治标准,严格气体排放管控,适时制定污染物与温室气体排放协同控制可行技术指南、监测技术指南。各地区将因地制宜制定符合本地区印染行业的政策与标准,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绿色生产与消费标准将进一步完善,健全印染行业清洁生产标准,完善资源循环利用、产品绿色设计等标准。强化绿色消费标准引领作用,提高绿色产品设计与开发能力,规范绿色产品标识。
(四)促进协调平衡,实现全面发展
印染行业将加强与产业链上下游的协调发展,发挥中间环节优势,与纤维材料、染化料、生产装备等产业链各环节协同创新,推动印染产品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提升整个纺织产业链的绿色发展水平。
印染行业分析指出,针对不同区域间印染企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行业将加快节能减排技术的推广,提高中小企业绿色发展水平,缩小区域、规模和类型企业之间的差距,实现印染行业全方位的绿色发展。
印染行业在2025年正处于绿色转型的关键时期,在过去的发展中已经取得了诸多绿色发展成果,用水质效提升、能耗降低、污染物排放减少等数据就是有力证明。展望未来,行业将在降低污染与碳排放、技术创新、政策标准完善以及协调平衡发展等方面持续发力。通过深化绿色转型,不断优化能源结构和生产工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借助技术创新,研发和应用更多绿色原材料和清洁生产技术,提升管理数字化水平;依靠完善的政策标准,为绿色发展提供坚实保障;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协调以及区域间平衡发展,推动印染行业实现全方位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在全球纺织产业中展现出更强大的竞争力和发展活力。
更多印染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印染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