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报告大厅![登录]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报告大厅首页 >> 行业分析 >> 车辆行业分析报告 >> 2025年新能源汽车行业产业分析:协同创新网络的演化与动力机制

2025年新能源汽车行业产业分析:协同创新网络的演化与动力机制

2025-04-16 14:04:05报告大厅(www.chinabgao.com) 字号:T| T

  随着全球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的加剧,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应对气候变化、推动能源转型的重要力量,已成为全球汽车工业发展的核心方向。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始终高度重视这一产业的发展。近年来,新能源汽车产业在技术创新、市场拓展和政策支持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同时也面临着核心技术不足、协同效率低下等挑战。本文基于2006-2022年的数据,深入分析新能源汽车产业协同创新网络的演化特征及其动力机制,旨在为优化产业布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新能源汽车行业产业分析

  一、新能源汽车产业协同创新网络的演化特征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协同创新网络在过去十几年间经历了显著的演化。从2006年到2022年,该网络的规模不断扩大,合作强度显著提升。《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数据显示,网络节点数从2006-2012年的152个增长到2018-2022年的1503个,扩大了约10倍,表明参与协同创新的主体数量显著增加。同时,网络的平均度从1.447增加到3.188,表明每个创新主体与其他主体之间的合作次数不断增加,合作强度显著提升。

  尽管整体网络的紧密程度有所下降,但局部合作关系日益紧密,网络连通性较强,并逐步呈现出显著的“小世界特征”。具体而言,网络的平均路径长度介于1到4之间,表明网络中任意两个节点之间仅需1到4个中间节点即可建立连接,显示出较强的连通性。此外,聚类系数从0.510上升到0.684,表明创新主体之间的局部合作关系更加紧密,进一步凸显了“小世界特征”。

  二、新能源汽车产业协同创新网络的演化动力机制

  新能源汽车产业协同创新网络的演化受到内生机制和外生机制的共同驱动。

  (一)内生机制:传递性的作用

  新能源汽车行业产业分析提到内生机制中,传递性对协同创新网络的演化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传递性指的是当两个创新主体虽无直接联系,但均与第三个主体建立了合作关系时,这两个主体也更可能形成合作关系。这种“朋友的朋友更有可能成为朋友”的现象在新能源汽车产业中表现得尤为明显。研究发现,传递性在2006-2022年期间对网络演化的促进作用逐渐增强,表明中介主体在促进创新合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外生机制:多维因素的综合影响

  外生机制方面,个体的创新能力、年龄属性、所处地区的市场竞争程度以及产业政策的马太效应对协同创新网络的演化起到了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具体而言,创新能力越强、年龄越大的主体更易吸引合作伙伴,形成创新合作关系。此外,市场竞争程度越高,主体越倾向于通过合作提升竞争力。产业政策的支持也为创新合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同配效应方面,高创新能力的主体和中、低年龄的主体表现出显著的同配效应,即这些主体更倾向于与同类主体建立合作关系,从而推动网络演化。然而,中、低创新能力及高年龄的主体未显现出同配效应。此外,地理邻近性、制度邻近性和组织邻近性均对协同创新网络的演化具有正向作用。研究还发现,地理邻近性、制度邻近性和组织邻近性之间存在协同的交互作用,共同促进了协同创新网络的演化。

  三、新能源汽车产业协同创新网络的阶段性特征

  新能源汽车产业协同创新网络的演化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萌芽期(2006-2012年)、形成期(2013-2017年)和发展期(2018-2022年)。

  (一)萌芽期(2006-2012年)

  在萌芽期,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协同创新网络结构尚不成熟,整体较为稀疏。这一时期,产业刚刚起步,创新主体数量较少,但初步形成了以龙头企业为核心、高校与科研机构为支撑的协作格局。例如,许继集团有限公司和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等成为网络中的核心节点,推动了新能源汽车初步技术体系的建立。

  (二)形成期(2013-2017年)

  进入形成期,创新主体数量增加,合作关系日益紧密,网络初步形成。这一时期,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等成为网络中的核心节点,推动了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和技术进步。同时,高校和科研机构在理论研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技术成果转化相对滞后,更多依赖于跨界合作的企业。

  (三)发展期(2018-2022年)

  在发展期,协同创新网络的核心节点数量显著增加,围绕核心节点的子群规模扩大,节点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形成了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这一时期,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协同创新网络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核心区域的影响力加强,边缘区域的创新活动也逐步增加和完善。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深化,推动了技术创新的突破和产业化应用。

  四、结论与启示

  本文通过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协同创新网络的演化特征和动力机制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新能源汽车产业协同创新网络在过去十几年间经历了显著的演化,网络规模不断扩大,合作强度显著提升,局部合作关系日益紧密,网络连通性较强,并逐步呈现出显著的“小世界特征”。网络的演化受到内生机制和外生机制的共同驱动,其中传递性、个体创新能力、年龄属性、市场竞争程度和产业政策等因素对网络演化起到了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此外,地理邻近性、制度邻近性和组织邻近性之间的协同交互作用也对网络演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些结论为优化新能源汽车产业布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未来,应进一步加强政策支持,鼓励更多创新主体参与协同创新,特别是关注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主体,促进创新合作的多元化发展。同时,应充分利用地理邻近性、制度邻近性和组织邻近性等优势,推动跨区域、跨组织的合作,提升产业整体创新效率,助力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更多新能源汽车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新能源汽车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

(本文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书面许可,请勿转载)
报告
研究报告
分析报告
市场研究报告
市场调查报告
投资咨询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行性报告
项目申请报告
资金申请报告
ipo咨询
ipo一体化方案
ipo细分市场研究
募投项目可行性研究
ipo财务辅导
市场调研
专项定制调研
市场进入调研
竞争对手调研
消费者调研
数据中心
产量数据
行业数据
进出口数据
宏观数据
购买帮助
订购流程
常见问题
支付方式
联系客服
售后保障
售后条款
实力鉴证
版权声明
投诉与举报
官方微信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