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随着熔喷布行业政策体系的持续完善,行业规范化发展成为核心导向。在此背景下,对非医用熔喷布产品质量展开专项抽检,旨在通过数据剖析行业质量痛点,为产业升级提供科学依据。本次抽检覆盖新疆地区 40 批次非医用熔喷布产品,从单位面积质量、静水压、透气性、断裂强力等关键指标入手,结合 FZ/T 64034-2014 等标准要求,系统分析产品质量现状及改进方向。
《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熔喷布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本次抽检样本地域分布广泛,涵盖乌鲁木齐、南疆、北疆、东疆等区域,其中南疆占比 35%、北疆占比 37.5%,为主要抽样区域。从单位面积质量看,样本分布呈现显著集中性,25≤M<30g/m² 的产品占比高达 55%,是市场主流规格;而 13≤M<17g/m² 与 30≤M<35g/m² 的产品仅各占 2.5%,反映出企业在克重规格选择上的趋同性。
静水压是衡量熔喷布阻隔性能的核心指标。抽检数据显示,样本静水压值分布在 276-825mmH₂O 之间,虽多数满足标准要求,但不同单位面积质量区间表现差异显著。21≤M<25g/m² 的 11 批次样本均达标,然而实测值跨度达 300mmH₂O;25≤M<30g/m² 的 22 批次样本中,2 家企业未达标,最高值与最低值相差超 3 倍。整体来看,抗静水压性能差的产品占比 37.5%,反映出企业在工艺稳定性控制上存在明显短板。
透气性直接影响终端产品的使用体验。抽检样本透气性值在 192-845mm/s 之间,均符合标准要求,且 21≤M<25g/m² 与 25≤M<30g/m² 规格的众数分别达 1000mm/s 和 800mm/s,显著高于标准阈值。但数据离散性特征明显,同一克重区间内实测值最大差值近 500mm/s,表明企业在原料配方与生产工艺的一致性把控上仍需强化。
断裂强力是熔喷布耐用性的重要标志。本次抽检中,横向断裂强力在 3.3-27.8N 之间,纵向断裂强力在 5.8-51.3N 之间,仅极少数样本满足标准要求。以主流规格为例,21≤M<25g/m² 与 25≤M<30g/m² 的样本中,分别仅有 1 批次达到纵向断裂强力标准值(32N、36N),横向达标率更低。研究表明,纤维直径不均匀、卷材内层脆化等工艺问题,是导致力学性能不达标的主因。
当前非医用熔喷布质量问题呈现多源性特征:部分企业对标准理解存在偏差,过度追求过滤效率而忽视综合性能平衡,导致指标 “顾此失彼”;生产环节中,聚合物喂入、熔融挤出等关键工序的参数监控不足,工艺调整滞后性明显;原料选择层面,聚合物类型与产品性能匹配度低,纤维细度、密度等参数未能实现最优配置。此外,监管效能与消费者维权意识的提升空间,也间接影响着行业质量水平的整体提升。
面对行业发展新形势,需从多维度构建质量提升体系:企业应强化标准学习,建立涵盖核心指标的全流程质量管控体系,通过设备智能化改造与人员技能培训,提升工艺稳定性;优化生产流程,引入多喷头技术、波形喷嘴等先进工艺,在纤维成型、冷却环节精准控制参数,降低产品脆性;科学选择喷丝原料,通过聚丙烯与聚乳酸等材料的复配,提升熔喷布柔软性与力学性能。监管层面,需加强政策引导与市场监督,推动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同时通过消费教育提升公众质量意识,形成 “生产 - 监管 - 消费” 协同发力的质量共治格局。
2025年熔喷布行业在政策驱动下正加速向高质量发展转型。本次抽检数据揭示,非医用熔喷布在透气性、静水压等指标上表现出一定优势,但断裂强力不足、质量离散性大等问题仍较突出。问题根源既涉及企业标准认知、工艺控制与原料选择等内部因素,也与政策执行、市场环境等外部条件密切相关。未来,需通过企业技术升级、监管效能提升与消费环境优化的协同作用,系统性破解质量瓶颈,推动行业在规范化、专业化轨道上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终端产品质量安全提供坚实保障。
更多熔喷布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熔喷布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