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智能建造技术正深刻改变着建筑行业的面貌。2025年,智能建造市场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提升了建筑行业的生产效率,也对传统的职业技能和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在这一背景下,如何有效衔接职业标准与人才培养,成为推动智能建造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智能建造技术的兴起,标志着建筑行业从传统模式向绿色化、信息化、工业化、智能化方向的快速转型。2020年,住建部等13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从国家层面提出了“发展智能建造”的行业战略。这一战略的实施,促使建筑行业在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产业形态方面发生了根本性变革。例如,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的广泛应用,实现了从传统图纸设计到数字化模型设计的转变;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的推广,改变了传统的现浇施工方式;智慧工地平台的强制推广使用,提升了施工现场的管理效率和安全性。这些变化不仅提高了建筑行业的生产效率,也对从业人员的知识和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
《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智能建造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在智能建造时代,建筑行业的职业标准需要与时俱进,动态更新。宏观上,职业标准的内涵必须紧密贴合行业战略,符合国家对行业的长远规划。微观上,职业标准的制定必须结合企业岗位的具体需求和典型工作任务。通过实地调研走访多地建筑相关企业和科研院所,发现建筑行业相关岗位迎来了新的转变。例如,质量员、安全员、监理员等岗位通过智能化设备实现了工作方式的升级;建筑师从传统的CAD平面图纸设计转向BIM数字模型设计,负责整体建造过程;施工员、材料员、资料员等岗位的职责逐渐模糊,借助“智慧工地”等数字平台统筹完成现场调度工作,并数字化记录施工过程。这些岗位的变化要求职业标准及时更新,以适应智能建造时代的新需求。
智能建造市场分析提到为了适应智能建造时代的职业标准,建工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建筑行业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需要与企业紧密合作,共同研制人才培养体系。这一体系的建立需要将行业企业的最新就业、执业环境有效提炼,形成围绕岗位链、知识链、能力链的最新职业标准。依据这些标准,制定师资配套策略、课程策略、教学实施策略和人才培养方案。通过校企共研,不断反馈迭代更新人才培养体系,为建筑行业企业输送复合型应用型技能人才。
(一)智能建造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体系的具体实施路径。根据智能建造背景下的职业标准,提出了六层金字塔路径的人才培养方案。这六层路径包括:
行业层:了解行业宏观政策,分析专业所处的行业形势与行业战略,确保人才培养具有前瞻性。
职业层:职业是岗位的集合,受行业背景影响,并将行业影响传导到具体岗位。
岗位层:通过分析招聘网站的公开招聘信息,了解岗位变化,明确岗位职责和招聘条件。
职业标准层:提取岗位职责以及岗位要求的知识链和能力链,形成最新的动态职业标准。
课程层:建立拟开课程与新职业标准的对应关系,构建科学合理的连线关系,促进课程交叉融合。
人才培养方案层:改造整合已有课程,调整课程内容体系与人才培养目标,形成新教学内容体系。
(二)智能建造背景下的课程与职业标准对接
在智能建造背景下,建筑行业出现了许多新兴技术模块,如BIM、装配式、智慧工地、建筑机器人等,并出现了职业缺口。针对这些变化,需要开发新的课程,如《装配式深化设计》《智能建造技术》等,或对传统课程结合职业新模块进行调整改造。这些课程内容紧密对接以岗位链、知识链、能力链为构成主体的新职业标准,最终构成人才培养新路径。
四、总结
2025年,智能建造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了建筑行业的深刻变革。在这一背景下,建筑行业的职业标准需要动态更新,以适应行业发展的新需求。高职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必须与企业紧密合作,构建与智能建造时代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六层金字塔路径的人才培养方案,可以有效衔接职业标准与人才培养,为建筑行业输送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复合型应用型技能人才。这一研究对智能建造背景下建工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更多智能建造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智能建造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