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倡导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香云纱作为独特的传统丝绸制品,正凭借其从生产到使用全过程的生态属性,日益受到关注。2025年,相关政策进一步向香云纱产业倾斜,旨在推动其传承与生态价值的深度挖掘,让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为生态文明建设和循环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
《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香云纱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香云纱是珠三角独特自然与人文地理环境的结晶。珠江三角洲水网密布,地势低洼易受洪涝灾害影响。人们为解决水患与农业生产的矛盾,因地制宜发展出 “桑基鱼塘” 的生产模式。南方桑树生长期长,种桑养蚕获利较大,使得 “桑基鱼塘” 成为珠三角主要土地利用方式,为丝绸生产提供了充足原料,进一步加工便产出了香云纱。
珠三角的河涌交错,主干流西江、北江带来的淤泥,富含铁离子,成为香云纱加工的关键原料之一。17 世纪中叶后,珠三角蚕桑业迅猛发展,18 世纪中叶,受国际贸易对丝绸需求扩大的影响,稻田大量改为桑基鱼塘。至清末,珠三角形成面积超 100 万亩的桑基鱼塘区,广东蚕茧、生丝产量跃居全国第二位。在这样的地理与产业环境下,香云纱获得了良好的生产发展条件,成为珠三角丝织产品的杰出代表。
香云纱加工过程极具生态文明特色。其染色以珠三角普遍生长的薯莨汁液和特有的河泥为原料,不使用任何化学助染剂,也不产生有害废料。薯莨是多年生藤本野生植物块茎,其含有的单宁是天然染料。早在北宋时期,珠江三角洲人们就已用薯莨 “染皮制靴”,清代时其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用于染织物等,成为重要手工业原料,合理经营还能形成生态效益。
染色用的河泥在珠三角特定沉积环境下形成,原本难以利用且不利于农业,但与薯莨结合后,其中的铁离子与单宁反应,使丝绸呈现独特黑色。河泥的开采利用,不仅清洁了水质、浚深河床,还促进了水生生物生长,改善了河流生态,同时带动了沿岸经济发展。
香云纱染色采用纯手工操作,将白坯绸在薯莨汁中浸渍、脱水、晾晒,根据丝绸不同特性调制薯莨汁浓度,凭人工经验把控。晒场草坪选择讲究,多位于河涌边,便于河泥取用与清洗。整个加工过程以日光为能源,充分利用天然材料,生产出的香云纱每一匹都独一无二,符合环保要求,极具发掘推广价值。
香云纱在使用过程中同样展现出显著的生态文明特征。其服装极易洗涤,只需清水手洗,无需洗涤剂和洗衣机,避免了洗涤剂造成的环境污染,节约了电能和机械能。
珠三角气候温暖湿热,年均温 21℃ - 23℃,香云纱服装轻薄疏透,凉爽宜人,被汗湿后不易黏附身体,特别适合当地气候穿着。同时,珠三角雨量充足,水网密布,香云纱着水后快干,适合水上作业人员使用,适应了多水环境,体现了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
此外,珠三角阳光充足猛烈,香云纱中的单宁对紫外线有 98% 以上的吸收率,黑色涂层还能隔离紫外线,有效保护穿着者免受紫外线伤害。而且,由于薯莨本身是中药,用其染色的香云纱衣服也被认为具有活血止血、清热解毒等 “医用” 效果,有益于人体健康,进一步凸显了其生态意义。
珠三角香云纱的诞生依托当地独特的自然人文条件,从生产、加工到使用,形成了完整的生态链条。其生产利用自然原料,加工过程清洁环保,使用时兼具多种生态优势,蕴含着丰富的绿色发展与循环经济内涵。2025年相关政策的推动,为香云纱产业带来新机遇。加强对香云纱的保护、开发与研究,深入挖掘其生态性原理并推广,不仅有助于弘扬广东服饰文化中的绿色文化,为建立生态广东提供文化支持,还能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循环经济发展提供宝贵范例与启发,让这一传统瑰宝在新时代绽放更大光彩。
更多香云纱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香云纱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