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加速推进 “双碳” 目标的背景下,废旧轮胎作为典型的 “黑色污染源”,其资源化利用正迎来关键转型期。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增废旧轮胎超2亿条,总重量突破1000万吨,而2024年综合利用率仅约65%,仍有大量资源未被高效激活。随着碳交易机制的深化与环保政策的加码,2025年行业呈现出技术升级加速、产业链协同深化的显著趋势,构建低碳循环的处理体系成为行业发展的核心命题。
《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废旧轮胎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当前废旧轮胎处理在碳交易机制下面临多重瓶颈。首先是经济成本压力突出,传统轮胎翻新模式下,单条载重轮胎翻新成本达 300-500 元,包含原材料、人工及设备损耗等支出,小型企业因规模限制成本更高。其次是技术鸿沟亟待突破,以热解技术为例,国外先进工艺能源回收率超 70%,而国内部分企业仅能达到 50%,产物纯度与资源转化效率差距显著。此外,回收体系的分散性问题显著,约 70% 的废旧轮胎依赖个体回收者,缺乏专业管理导致信息不对称、运输损耗率高达 15%,严重制约后续处理效能。
破解行业困局需从技术、政策、产业协同三维发力。技术创新层面,常温粉碎技术的突破已显现成效,采用新型工艺的企业橡胶粉产量提升 30%,产品粒度均匀性优化,推动其在建筑、公路等领域的应用拓展。政策扶持方面,税收减免与专项补贴形成有效激励,某企业在享受政策红利后第一年净利润增长 20%,得以投入技术改造,处理能力提升 40%。产业协同则通过构建 “生产 - 回收 - 再生” 闭环实现效率跃升,轮胎生产企业与回收企业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后,原材料采购成本降低 12%,产业链整体运行效率提升约 18%。
完善处理体系需聚焦回收网络、处理能力与监管效能三大环节。在回收网络构建上,某地区通过 “回收站点 - 区域分拣中心 - 处理企业” 三级体系建设,一年内回收率提升 25%,同时依托互联网信息平台实现供需实时匹配,运输损耗率降低至 8%。处理能力提升依赖设备升级与技术引进,某企业投入 500 万元更新设备后,日处理量从 50 吨增至 80 吨,引入低温裂解技术后,炭黑纯度提升至 95%,碳排放强度降低 35%。监管层面,建立全流程追溯机制后,半年内查处违规企业超 10 家,市场秩序显著规范,碳排放监测覆盖率提升至 90% 以上。
科学评价体系是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资源利用维度以回收率与再生产品利用率为核心指标,某城市通过强化宣传与完善网络,回收率从40% 提升至60%,再生橡胶在新轮胎生产中的掺用比例提高至 25%。环境效益维度重点关注碳排放强度与污染物达标率,先进热解技术较传统焚烧减少40% 碳排放,废水、废气处理达标率从75%提升至92%。经济效益维度则以企业利润率与产业带动效应为衡量标准,技术创新与政策支持下,行业平均利润率从5%提升至12%,带动上下游新增就业岗位超5万个,设备制造产业产值增长22%。
展望2025年,废旧轮胎行业正从“末端治理” 向 “循环经济核心环节” 加速转型。通过技术创新突破成本与效率瓶颈、政策引导构建协同生态、数字化升级优化监管效能,行业有望实现综合利用率突破 70%、碳减排量超 200 万吨的目标。未来,随着碳交易机制与绿色金融工具的深度融合,废旧轮胎将成为资源循环利用的典型样本,为 “无废城市” 建设与全球气候治理贡献中国方案。
更多废旧轮胎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废旧轮胎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