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戏曲传承发展备受关注,“戏曲进校园” 政策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举措,自实施以来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距离政策目标仍有差距。2025年,戏曲行业政策持续推进,然而 “戏曲进校园” 政策在执行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深入分析其制约因素并探寻有效对策,对推动戏曲传承发展意义重大。
2015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将 “加大戏曲普及和宣传” 列为重要举措,强调 “加强学校戏曲通识教育”。同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发布,提出实施 “推进戏曲进校园”。2017年8月,中宣部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 “2020年,戏曲进校园实现常态化、机制化、普及化,基本实现全覆盖” 的政策目标。此后,各省市积极跟进,出台地方性政策推动相关活动开展。2021年4月,文化和旅游部印发《“十四五” 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提出 “持续推进戏曲进校园、戏曲进乡村”。虽然政策施行促使大中小学开设戏曲课程、举办戏曲活动数量有所增长,但截至2024年,山西省等地区在省级层面仍未实现 “戏曲进校园” 活动常态化、机制化和普及化,政策目标尚未达成。
《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戏曲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国内关于 “戏曲进校园” 的研究多集中于实践层面,主要围绕现状问题分析及对策提出、具体模式路径研究等方面,而针对政策执行过程的研究相对较少。但政策目标的实现,大部分依赖于有效执行,因此有必要深入剖析 “戏曲进校园” 政策执行过程中的问题。
20 世纪 70 年代,西方国家公共政策研究领域兴起 “政策执行运动”,众多理论和模型涌现。1973 年,美国学者提出的史密斯模型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理论。该模型指出,理想化政策、执行机构、目标群体和环境因素是影响政策执行的关键要素。理想化政策需合法可行、目标内容适当、措施明确易操作;执行机构主体通常为政府负责政策执行的部门,其领导力、组织结构、人事管理等影响政策执行效果;目标群体是政策执行的客体,直接受政策影响并需作出相应反应;环境因素涵盖文化、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对政策执行过程产生重要影响。这四个要素相互作用,构成动态循环系统,共同决定政策执行的成败及走向。
史密斯模型强调,理想化政策质量直接影响政策执行效果。审视 “戏曲进校园” 政策,其在衔接性和内容明确性上存在不足,导致政策效力难以充分发挥。
在政策衔接方面,2017 年提出的 2020 年政策目标未完成,且国家层面未根据实际发展巩固完善政策,纵向衔接薄弱,影响政策对实际工作的指导。同时,“戏曲进校园” 政策与其他相关政策横向衔接不强,难以形成政策合力。
政策内容上,多处表述模糊,缺乏明确指向和量化标准,如 “争取实现全国所有大中小学每个学生每年免费欣赏 1 场优秀戏曲演出”“基本实现全覆盖” 等,导致政策效果难以准确考量。此外,经费来源仅提及 “多渠道筹集资金”,缺乏具体保障措施,降低了政策可行性,易使政策执行出现偏差。
政策执行依赖执行主体,“戏曲进校园” 政策执行机构存在利益异化和监管不力问题,影响政策实施效果。
执行机构利益趋向异化,协调联动性差。宣传部、教育部、财政部、文旅部等主要执行部门为平行关系,利益需求不同,形成联动机制困难。文旅部门与教育部门衔接不足,导致供需难以有效对接。政策自上而下落实过程中,各级执行机构利益目标和各地发展情况存在差异,进一步阻碍了联动推进。
政策执行监管不力,缺乏明确的监督和评价机制。虽规定将 “戏曲进校园” 纳入工作要点,但未明确具体实施过程及成效的监督评价方式,致使执行部门可能出现选择性执行或不执行,政策执行随意性大。
“戏曲进校园” 政策目标群体的认知和利益选择影响政策执行。
部分学校对政策认知存在偏差,将 “戏曲进校园” 等同于 “戏曲进课堂”,教学方式传统,忽视引导学生感受戏曲之美,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背离政策初衷。
目标群体各方利益存在差异且具有自利性。学校开展活动可能面临文化课时间减少、学生成绩下滑等问题;教师工作量增加;家长担心孩子成绩受影响;戏曲艺术表演院团参与活动会增加工作负担和经济支出,且缺乏经费保障。多方利益的自利性导致政策执行积极性不高。
环境因素对 “戏曲进校园” 政策执行产生重要影响。
在社会环境方面,应试教育背景下,美育空间被挤占,戏曲通识教育不受重视,常被视为职业教育,在综合教育体系中处于边缘地位,缺乏良好的社会氛围支持政策执行。
经济环境方面,政策缺乏专项经费支持,未纳入政府公共文化服务考核,中央无法约束地方配套资金,各地投入资金差异大。在同类活动资金竞争中,“戏曲进校园” 因政策不完善、经费要求不明确而处于劣势。
为推进政策执行,需完善 “戏曲进校园” 政策。加强顶层设计,依据实际情况提出新时期政策目标和实施要求,加强政策纵向和横向衔接,形成政策体系。同时,明确政策内容和路径,避免模糊表述,详细阐释关键内容,明确各方权责,提升政策文本的指向性和明确性,提高政策执行效果。
完善执行机制和加强监督评价是提升政策执行效果的关键。厘清各部门及责任主体权责,防止相互推诿,成立工作委员会统筹资源,推动部门联动。建立明确的监督评价和考核方案,通过 “逐级考核” 确保政策贯彻落实。
提升目标群体对政策的理解和参与意愿至关重要。加强政策宣传,消除学校认知偏差和顾虑。关注各方利益诉求,将政策实施与教育体系结合,如举办戏曲比赛并纳入升学评价、在考试中涉及戏曲知识,满足学校、家长、学生利益。给予戏曲表演团体补贴和奖励,满足其利益诉求,提高参与积极性。
转变大众对戏曲教育的认知,加强戏曲文化传播,将戏曲通识教育嵌入中小学教育,明确与职业教育的区别,为政策实施奠定基础。改善经济环境,建立专项资金,参照 “戏曲进乡村” 项目补助方式,对校园演出团体进行补助,并向经济欠发达省市倾斜,保障资金投入,强化政策执行效果。
综上所述,“戏曲进校园” 政策在推动戏曲传承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但当前执行过程中面临政策本身、执行机构、目标群体和环境等多方面制约因素。通过完善政策、优化执行机制、增强群体参与意愿和构建良好政策环境等策略,有望突破困境,实现政策目标,让戏曲在校园中焕发生机,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更多戏曲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戏曲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