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近年来,核电站在推动核技术应用与民生健康领域的作用日益凸显。作为国家重要能源基础设施的核电站,正在通过技术创新拓展其功能性边界。其中,医用同位素生产已成为核电站多元化发展的新方向。从碳-14幽门螺杆菌检测用同位素规模化供应,到镥-177靶向治疗药物的突破性量产,我国核电站在医疗健康领域的技术输出正重塑全球产业链格局。
2024年,秦山核电基地依托商用重水堆实现镥-177的规模化生产,标志着我国医用同位素供应自主化取得重大进展。这种放射性核素通过与靶向药物结合,可精准杀伤肿瘤细胞,凭借疗效显著、副作用小等优势成为全球核药市场的核心产品。
此前,我国医用同位素长期依赖进口,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以钴-60为例,2010年前其生产技术由加拿大垄断,国内企业曾三次国际谈判未果后选择自主研发,最终实现国产化替代。核电站在这一过程中扮演了战略支点角色:通过反应堆辐照制备同位素,成为破解“卡脖子”难题的核心路径。
当前我国医用同位素生产已形成完整链条。2010年钴-60的国产突破为后续发展奠定基础;至2025年,镥-177、钇-90等高附加值产品的规模化生产能力进一步提升。核电站通过技术迭代优化辐照工艺,例如秦山核电商用重水堆搭载的“和福一号”生产系统,实现了多品种同位素的协同制备。
数据显示,我国医用同位素市场潜力巨大:2024年全球镥-177销售额达14亿美元,而国内放射性药物使用率仅为发达国家的三分之一。核电站在推动国产化进程中,正加速形成“研发—生产—应用”的全链条创新生态,助力核药产业进入高速增长期。
2021年《医用同位素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要求到2025年实现常用同位素稳定自主供应,并推动2035年“走出去”战略落地。这一目标正依托核电站的基础设施优势加速实现。
在浙江、四川等地,以核电站为核心的核医疗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政策层面通过税收优惠、研发补贴等方式支持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重点突破同位素标记药物、精准诊疗设备等关键技术。例如,某核电基地联合药企开发的镥-177放射性药物,从实验室到临床应用仅用3年时间,较国际同类产品缩短了研发周期。
截至2025年6月,我国医用同位素生产已形成“自主可控+规模效应”的双重优势。未来随着技术迭代与产能释放,核电站的多功能价值将进一步凸显:一方面通过持续优化反应堆辐照工艺降低生产成本;另一方面依托超大规模市场推动国产核药参与国际竞争。
总结
从能源供给到医疗健康,核电站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正扮演多重角色。通过关键技术攻关、产业链协同创新和政策精准引导,医用同位素领域已迈入自主化发展的新阶段。随着2035年规划目标的逐步实现,核电站驱动的核医药产业将不仅是保障人民健康的“民生工程”,更将成为代表中国智造实力走向全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
更多核电站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核电站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