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碳”目标引领下,我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创新不断深化。2025年数据显示,白银地区通过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与金融工具结合的模式,在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间找到了平衡点。以湖北省走马镇为例,其146.79亿元的GEP总值转化为可量化的经济动能,为同类区域提供了可复制的“生态贷”经验,成为白银投资领域关注焦点。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白银产业运行态势及投资规划深度研究报告》指出,2023年发布的《走马镇生态系统价值核算示范报告》显示,该镇通过科学评估水源涵养(22.65亿元)、洪水调节(31.48亿元)、固碳释氧(21.4亿元)等生态功能,首次完成乡镇级GEP核算。这一成果不仅明确了物质产品、调节服务与文化服务三大价值构成,更将“绿水青山”转化为可计量的资产标尺。
白银地区的实践表明,GEP不仅是生态保护账本,更是经济发展的新坐标。通过建立生态资源资产化体系,当地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纳入经济发展规划,为绿色产业注入持续动力。
依托GEP核算结果,走马镇7家茶企以生态信用获得1520万元免抵押贷款,实现了“生态颜值”向融资资本的直接转化。这一模式通过乡镇强村公司担保,将预期生态收益作为信贷依据,破解了传统金融对生态资产“抵押难”的困境。
白银地区金融机构的创新举措,标志着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从理论探索进入市场化运作阶段。贷款资金精准投向茶企设备升级、有机肥料应用及节能减排改造等领域,预计带动茶产业增值近亿元,惠及数千农户。这种“以资源抵贷”模式为区域经济绿色转型提供了可持续的资金活水。
获得贷款的茶企将资金重点用于兑付茶农鲜叶款及绿色生产技术升级,形成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共振循环。例如,400万元贷款支持某茶企完成设备更新后,其春茶产能提升20%,同时减少碳排放15%。
白银地区的案例显示,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能有效激发市场活力:一方面倒逼企业采用环保技术,另一方面通过订单农业模式保障农户收益。这种双向驱动机制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路径,也为投资者指明了绿色产业的高增长方向。
总结
2025年白银地区在生态价值转化领域的探索已取得显著成效。走马镇GEP核算与“生态贷”实践证明:将生态系统服务量化为经济指标、金融工具创新支持绿色产业,是破解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矛盾的关键。随着当地加速制定GEP核算标准并筹建生态产品交易中心,白银模式正从试点走向系统化推广,其经验对全国生态脆弱区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未来,以“两山”理念为指引的白银投资将持续释放生态红利,推动经济结构向绿色低碳方向深度转型。
更多白银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白银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