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截至2025年,中国生态修复领域迎来规模化发展,形成以资源化利用、市场化运作为核心的产业体系。在政策驱动与社会资本注入下,重庆等地的典型案例表明,通过系统性生态修复工程与多元化产业布局结合,废弃矿山正转型为绿色经济新增长极。本文聚焦西南地区实践样本,解析生态修复如何重构区域经济价值链条,并探索重点企业在此过程中的战略定位与创新路径。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生态修复产业运行态势及投资规划深度研究报告》指出,重庆市梁平区竹山镇曾因石膏矿、煤矿等无序开采,导致生态告急。2017年起,当地通过关闭矿山、划定保护区、实施矿区复绿工程,将65个采矿“天坑”转化为生态资源。其中,“梦溪湉园梯塘小微湿地”项目以近自然修复方法重建生态系统,利用塌陷区地形打造100余个梯级池塘,形成国际获奖的山地湿地景观群。
这一模式带动了民宿康养产业爆发式增长:民营资本联合村民盘活闲置农房8000平方米,发展竹家乐40余家及餐饮、咖啡等业态16家,年吸引游客近100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2亿元。生态修复不仅恢复了绿水青山,更通过“小微湿地+民宿”“竹林资源+加工产业”的链式布局,使农业亩均收益提升至2000元,并推动笋竹初加工等二产形成2000万元年产值规模。
重庆北碚区静观镇中华村的案例展现了社会资本参与生态治理的闭环逻辑。曾因石灰岩矿场破坏山体的区域,通过引入果树种植与民宿开发实现蝶变。当地企业将2万株桃李覆盖采石场裸露岩壁,形成“春赏花、夏摘果”的景观经济,并依托此基础打造国家级甲级旅游民宿——既白民宿。该项目年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旺季入住率达45%,同时带动周边农产品销售与就业增收(村民年均收入约5万元)。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专家指出,此类修复需遵循“系统性治理+顺势而为”原则,兼顾矿区、山林与微地貌的协同改造。北碚区以EOD模式破解资金难题,通过生态价值反哺旅游开发,形成“矿山→绿水青山→金山银山→再投资生态”的可持续循环。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重庆已吸引6家笋竹加工企业入驻竹山镇,构建起“山上基地+山下初加工”产业链;林地流转面积达4.2万亩,村集体年增收300万元。生态修复重点企业通过技术赋能与资本投入,在矿区复绿、水土治理及文旅运营中发挥核心作用:
1. 资源化利用:将塌陷区转化为湿地景观或农业用地,提升土地经济价值;
2. 市场化运作:引入EOD模式实现环境治理与产业收益的动态平衡;
3. 技术标准化:推广浙江安吉经验,建立矿山修复、污水治理等多维度技术规范。
政策层面,《全国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持续加码资金支持,但多元主体参与仍是关键。重点企业通过“修复+运营”一体化模式,将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为可量化的经济指标,例如竹山镇三产联动带动旅游收入占比超区域GDP的15%。
2025年的实践表明,生态修复已从单一环境工程升级为驱动区域转型的核心战略。重庆案例通过“关停矿山—系统治理—产业导入”的路径,验证了生态修复与重点企业协作的可行性:一方面,梯塘湿地、果树复绿等技术重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民宿集群、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布局激活经济价值,形成“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双向转化。未来,随着政策支持深化及商业模式创新,生态修复产业将加速成为乡村振兴与绿色发展的双引擎。
更多生态修复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生态修复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