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近年来,随着城市交通结构快速变化,公共交通系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小汽车、电动自行车及网约车的高速增长加剧了道路资源紧张,导致传统公交企业客流量与收入持续下滑。与此同时,城市土地资源稀缺与财政压力并存,如何通过创新模式实现公交服务提质增效成为行业焦点。本研究以厦门公交集团实践为例,分析公交场站综合开发对缓解运营压力、优化资源配置的示范作用。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公交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前景调查研究报告》指出,城市公交运营困境的核心在于资源利用效率不足与资金短缺的双重矛盾。厦门公交集团通过场站综合开发模式,将公交生产功能与社区配套、保障性住房、新能源设施等多元功能整合,实现土地集约利用。数据显示,其在全市6个区布局的10余个场站项目中,上部建筑配置保障性租赁住房,裙楼保留公交生产空间,沿街区域则规划便民服务设施,同步建设“光储充”一体化新能源系统。这种模式不仅保障了公交日常运营需求,还通过空间功能叠加提升土地价值,形成“公益+市场”双轮驱动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传统公交场站建设多依赖财政投入,但升级改造和新建项目普遍面临资金缺口。厦门探索的“财政补助+企业融资”模式有效破解了这一难题: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由政府投资,市场化收益部分(如保障房、新能源设施)通过企业融资实现。截至2025年,该市已通过中央投资补助2.6亿元、发行地方债4.4亿元支持场站开发,撬动社会资本参与,形成总投资超12亿元的规模化效应。这种机制创新使公交企业从单一运营主体转型为城市综合服务商,增强了在市场竞争中的主动权。
厦门案例表明,公交场站开发成功依赖多维协同:在政府层面,住建、财政、发改等部门建立绿色通道,简化审批流程;在企业层面,厦门公交集团通过市场化改革组建专业团队,构建覆盖规划、建设、运营的全链条管理体系。这种“政企联动”模式使项目平均审批周期缩短40%,项目落地效率显著提升。同时,企业通过引入目标管理、薪酬优化等市场化机制,吸引专业人才参与,形成可复制的开发范式。
场站综合开发的社会效益体现在多个维度:保障性住房解决了公交职工及新市民居住问题,配套便民服务覆盖社区“最后一公里”需求,新能源设施推动城市低碳转型。尤为突出的是,项目特别关注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群体的充电、休息需求,将公交服务网络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这种“服务下沉”策略不仅巩固了公交企业的社会价值,也强化了其在城市交通体系中的不可替代性。
2025年的实践表明,公交场站综合开发已成为破解行业困境、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厦门模式通过功能集成、资金创新、机制改革及社会价值延伸,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协同提升。其经验启示行业:在竞争加剧与资源约束的双重背景下,公交企业需主动转型为城市空间运营商,通过多维度资源整合重构核心竞争力。随着更多城市借鉴这一模式,公共交通系统有望在激烈竞争中开辟出兼具公益属性与市场化活力的新型发展道路。
更多公交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公交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