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报告大厅![登录]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报告大厅首页 >> 行业分析 >> 通信技术通讯设备行业分析报告 >> 解析:全球VoIP行业发展

解析:全球VoIP行业发展

2007-11-07 08:18:00报告大厅(www.chinabgao.com) 字号:T| T

市场用户数持续高速增长

  2006年全球IP电话用户从1030万增长到1870万,增幅达83%。预计2007年VoIP通话量将达到全部通话量的75%。数据显示,PC2Phone的IP电话付费用户数量超过470万人,算上运营商IP电话服务的预定用户的话,这一数字将达到2400万。

  欧洲

  由于服务的优势,法国是欧洲最大的IP电话市场,付费用户超过了280万。

  北美

  预计2008年底整个北美地区VoIP用户总数将超过1750万。居美国VoIP市场主流的是美国有线电视运营商。时代华纳有线和Cablevision分别以25%和19%的市场份额进入市场前列,而AT&T、Verizon通信Qwest通信已在06年推出本地VoIP服务。

  日本

  京瓷、AT&T、日本电信、日本电气等15家公司最早发展网络电话。据日本电信部统计,日本VoIP用户的数量已从2003年的310万,增至2005年的1030万。而传统的固定电话用户为6000多万。日本还计划在2007年推出手机VoIP服务。

  韩国

  韩国是全球网络电话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有2/3的用户家中都安装有网络电话设备,韩国信息和通讯产业部预计,到2007年,韩国网络电话用户将达到400万,将有47%的呼叫中心将采用VoIP系统。06年呼叫中心对VoIP系统的利用率为17%,到07年底将增至50%。

  中国

  中国电信运营市场VoIP业务量增长趋势明显。在长途电话市场,目前国内通话时长中VoIP与PSTN基本已经持平,但VoIP业务增长率高于PSTN。截至2006年9月底,电信运营商可统计IP通话时长为1099.31亿分钟,同比增长11.8%,占长途电话通话时长的比重为43.61%。预计VoIP在长途通话市场所占份额在今后的2到3年内将逐渐等于甚至超过PSTN及移 动(GSM、CDMA)长途业务的总和。

  除了公开的信息产业部统计在册的通话量以外,国内还存在不少地下运营商经营的VoIP国际长途话务量,根据一定估量方法,赛迪顾问认为到从2003年到2006年,中国“地下”VoIP通话量一直以每年30%的增长率增长,2006年VoIP地下国际话务量达到5.5亿分钟左右,收入为4.9亿元左右。

  企业市场VoIP的发展领先于个人用户市场

  企业VoIP市场则是以IP PBX设备的使用为基础,发展速度要快过个人VoIP市场。In-Stat将企业PBX市场分为传统PBX、IP使能PBX(在传统PBX上增加IP功能)以及基于服务器的IP PBX。

  根据In-Stat的统计数据从2002年到2005年,IP PBX在所有PBX出货量中所占的比例从12%增加至39%。In-Stat预计,到2010年全球基于服务器的IP PBX出货量将会达到2800万线,占所有PBX出货总量的比例超过90%。

  VoIP早期的应用市场主要来自企业用户,目前这一市场已经比较成熟。VoIP技术的不断成熟,也使传统运营商在这一领域的竞争力进一步下降。2006年VoIP应用于企业市场得到迅速发展。与个人用户市场相比,企业用户更看重的不是低廉的资费,而是VoIP能够真正实现语音与数据应用的融合,以此为基础,企业的信息化真正融合到了企业内部的管理及业务流程中。

移动VoIP成为潜在增长方向

  在移 动通信领域,PC和Phone可以合二为一。3G时代可以实现手机到海外电话的VoIP,这种趋势在目前的WLAN已经有所体现。预计无线VoIP在3到5年内将会大规模应用,尤其是一些企业将对WlAN基础架构进行升级,使之能够支持更多传统网络应用,而基于WLAN架构的新型语音技术的出现,无疑将提高企业服务质量和生产效率,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商务处理进程。

  无线城域网和VoIP的结合也是一个发展方向,而且会给目前的移 动话音通信服务市场造成较大影响。但是,与WLAN方式相比,无线城域网在标准规范等方面还不成熟,它对市场的影响力要慢于WLAN+VoIP方式,因此,VoIP的移 动化将进一步冲击传统电信运营商,包括移 动话音运营商的市场空间。

  政策管制出现放松

  我国目前对VoIP业务采取的是严格管制的政策,依照信息产业部2003年2月公布的《电信业务分类目录》,只有具有基础电信业务经营资格的6大运营商,才能经营落地的VoIP业务。但目前已经允许电信和网通在几个城市开展试点PC to Phone方式的网络电话业务,说明信息产业部已经意识到PC to Phone方式的VoIP巨大生命力。

  一旦VoIP政策松动,虚拟运营商的VoIP业务将对传统电信业务有很大的冲击,因此可能出现人为设置的互通障碍,但无论如何,2007年,中国基础电信业务对外全面开放的WTO要求大限将到,我国VoIP电信管制政策将会有所松动,并且,外资的压力肯定会让未来几年的VoIP市场呈现充分竞争势不可挡的局面,这也将导致市场出现暴发性增长。

  中国VoIP设备供应市场

  2006年国内传统电信运营商已经逐步开始进入到NGN及新一代VoIP业务的实质性网络建设阶段,并且随着企业对VoIP理解的加深及控制成本的考虑,大型企业对VoIP的接纳态度正在向好。

  在中小型企业市场,受VoIP设备技术成熟及价格下降这些因素的影响,这一市场也在迅速升温。这些都促使VoIP设备在2006年开始进入实际购买阶段,促进了VoIP设备规模增长。

  预计未来5年企业级VoIP设备支出复合增长率将达到48%,2009年设备支出预期为42亿元人民币。

  中国VoIP设备市场快速增长

  2006年第二季度国内VoIP设备市场收入为6.79亿人民币,与第一季度同比增长率为19.96%,整体市场保持稳定增长。从中国VoIP设备产品市场结构(销售额划分)来看,VoIP网关占39.2%,IP-PBX占26.9%,IP电话机占33.9%。

  VoIP设备供应仍被国际巨头垄断,本土厂商迅速跟进

  从全球看,与2005年相比,2006年VoIP设备供应领域的销售收入有了明显的提高。与05年相比增长了40%。且这种发展势头还将继续保持,NGN和IMS设备销售环比增长4%,同比增长26%。预计至2008年VoIP设备的销售额将达到58亿美元,到2009年收入将达到100亿美元。北美VoIP市场的收入占据了全球总收入的45%,欧洲、中东与非洲合起来为27%,亚太地区的收入占总数的21%。

  从设备厂商发展方向看,阿尔卡特、思科和西门子成为接入节点优先供货商;爱立信成为i-node域优先供货商,负责供应控制服务的智能产品。表现活跃的厂商还有北电、思科和Sonus。北电在28亿美元的媒体网关和软交换机市场居领导地位;思科大举进入媒体网关市场并在媒体网关和软交换机市场排名第二。

  在中国市场,2006年VoIP设备市场产业集中度比较高,国外大型综合设备供应商Cisco、Avavy占住大部分市场份额。而很多中国本土设备供应商产品凭借具有竞争力的性价比也逐渐占有不小的市场份额。

  设备市场的技术走向

  目前仍然只有大约很少部分IT部门推出了成熟的VoIP部署方案。用户迟迟不愿意部署的主要原因是VoIP会给网络带来负担。目前技术已经解决了大多数问题但是实施及维护VoIP系统方面还需要大量配置,因此在设备发展走向上,具有QoS、网管、安全及多功能是2006年设备厂商的主要考虑。

  企业向IP语音通信过渡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未来几年,这个市场增速将放缓,但仍保持2位数的年增长率。

  行业发展趋势及影响因素

  VoIP技术发展趋势

  (1) 由可听向可视发展。

  (2) 由有线向无线迈进。

  (3) 由硬件向软件过渡。随着技术的不断深化发展,最终的终端将只是一个I/O接口界面,所有的功能处理都将交给软交换来完成。

 市场用户数持续高速增长

  目前,无论是业务提供商和用户都希望实现VoIP与PSTN电话的互通,实现无阻碍沟通。在PC2Phone业务实现过程中,涉及互联网接入、电信服务两个领域,因而包括软硬件厂商、电信服务提供商、用户等多宽带业务市场发展趋势各个环节。

  主要包含四个环节:软件开发商;软硬件支撑产品厂商;传统电信运营商、网络提供商和ISP、VoIP服务提供商,最终用户。其中前三个环节都有可能单独直接或合作给用户提供服务,但其合作关系非常复杂和灵活;第三个环节中的VoIP服务提供商又可能是前三个环节中的任一个主体,或者彼此合作,给用户提供服务。其中硬件产品厂商对VoIP的发展也起着重要作用,可以实现硬件产品的软件产品预装等功能,和VoIP业务提供者一起给用户提供服务。

  相关政策导向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第七条和第九条的规定,经营VoIP业务需要取得基础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监管机构实际更倾向于将VoIP归结到IP电话进行管理,即:目前有资格经营VoIP业务的只有6大电信运营商。

  2003年信息产业部出台的《电信业务分类目录》,其中对IP电话(网络电话)业务定义为:泛指利用IP网络协议,通过IP网络提供或通过电话网络和IP网络共同提供的电话业务。而VoIP究竟是属于基础电信业务还是增值电信业务,存有巨大争议。

  目前,中国VoIP主要的商业运作模式有两种,一是完全依赖于Internet的虚拟VoIP,主要业务形式是语音聊天室和即时通讯的语音聊天功能;二是以电信网为基础的传统VoIP,主要业务形式是电信运营商提供的IP电话业务。

  VoIP业务目前正处在政策敏感期,QQ、MSN、TOM-skype等通过免费VoIP服务和开辟许多实用工具等方式大量征集用户,一旦VoIP政策松动,虚拟运营商的VOIP业务将对传统电信业务有很大的冲击。

  对运营商的影响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已经出现了数量众多的VoIP提供商,用户规模也在迅速扩大,对传统PSTN业务进行了很大的分流乃至替代。尤其是形式为宽带电话(Voice over broadband)的VoIP,可以保障话音质量,一般以免费或固定资费(包月)的方式提供,资费低廉,得到家庭和企业用户的广泛青睐。

  按照Windsor Oaks Group在宽带发展趋势论坛的预测,到2010年全球宽带用户数将达到1.34亿,宽带电话收入达到360亿,VoBB业务量将占全部固定电话业务量的11%。而随着行业和技术发展,运营商的经营模式很可能会出现以下趋势:

  (1) 由流量记费向包月制逐步转变。电信运营不再是国际垄断的产业之后,必将有很多商业个体参与竞争。包月制就是最有可能出现的商业行为之一。

  (2) 由单一服务向多元化服务发展。随着VoIP技术的普及,在将来提供VoIP普通通信功能迟早都要被淘汰出通信市场,只有通过不断的提高服务质量,提供更多的服务项目,才有获得商业成功的可能。

  对设备商的影响

  未来五年,中国企业级VoIP设备支出复合增长率将达到48%,2009年设备支出预期为42亿元。

  中国VoIP市场多种主要业务将逐渐由成长期步入成熟期,行业发展热点和趋势逐渐清晰。

  目前中国VoIP业务中,IP Centrex上尚处于导入期。固定IP主叫业务、移 动IP电话、企业级VoIP、IP PBX处于成长期,具有较大的利润增长潜力,市场优势明显。而IP电话卡业务已经转入成熟期,业务使用量达到高峰。

  尚处于导入期的IP PBX市场成长迅速,预计2003~2008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45%,企业IPPBX市场逐渐替代传统PBX系统,混合IP/TDM企业交换机仍是PBX市场主流产品,纯IP PBX增长速度最快。大型企业仍然是中国IP PBX市场的需求主体,但将逐步趋于饱和状态,因此众多设备商也开始向庞大的中低端市场转移。

产业预测

  从行业发展的阶段来看,全球VoIP市场经历三个阶段

  VoIP长途旁路:

  美国的Vonage和中国的中宽网信就是集中在这种类型的市场,这个市场的利润率会在短时间内迅速下滑。国内统计数据已经显示了这一趋势。

  2005年,在全部长途电话中,IP长途的比重5年来首次下降,同时IP电话通话量增长率也呈现出下降趋势。

  VoIP基本线路:

  全球众多ISP与有线电视运营商正在经历这样的阶段,他们与固网运营商竞争的已经不仅仅是话务,而是用户。

  VoIP应用:

  这个阶段会提供多种语音使能的在线应用,比如Google,eBay,MSN,AOL都在这个阶段提供服务,In-Stat认为这种类型的VoIP服务具备很大的潜力瓜分现有的语音市场,同时可以利用在线应用提高ARPU值,到时候用户在VoIP的消费上面不是选择运营商,而是选择与语音相关的应用。

  中国VoIP业务生命周期

  在IP电话市场进入成长期,IP电话主要与IP PBX系统搭配销售。无限局域网IP电话将随无线网络的发展迅速成长,支持视频及附加功能为发展重点。2008年之前,IP电话用户端产品的消费市场以企业用户为主。预计2009年,IP电话家庭用户的市场占有率约占用户端市场的30%左右。

  而我国IP电话业务市场已进入成熟期,资费优势是长途电话IP业务增长的直接原因。VoIP在长途通话业务中所占的份额,在今后几年,将逐渐等于甚至超过PSTN及移 动(GSM、CDMA)长途业务的总和。预计2007年,IP电话通话量达到2101.1亿分钟,收入达到525.3亿元。

  商务企业用户依旧是IP专用交换分机(PBXes)市场占领。Infonetics预测,在未来,普遍被中小型商务企业所采用的VoIP通信市场的收入将超出来自PBXes市场的收入。

  从该VoIP的未来运营角度看,其准入门槛将越来越低,将从暴利行业向微利行业转变。对设备厂商来说,不得不面临从单纯设备生产商向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化。只有围绕着应用和服务为核心的设备生产商才能生存下去。

更多VoIP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VoIP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

(本文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书面许可,请勿转载)
报告
研究报告
分析报告
市场研究报告
市场调查报告
投资咨询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行性报告
项目申请报告
资金申请报告
ipo咨询
ipo一体化方案
ipo细分市场研究
募投项目可行性研究
ipo财务辅导
市场调研
专项定制调研
市场进入调研
竞争对手调研
消费者调研
数据中心
产量数据
行业数据
进出口数据
宏观数据
购买帮助
订购流程
常见问题
支付方式
联系客服
售后保障
售后条款
实力鉴证
版权声明
投诉与举报
官方微信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