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5月10日,央行发布2007年第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国家外汇管理局同日也发布我国2006年《国际收支报告》。两份报告都指出了解决当前“双顺差”问题的迫切性和艰巨性,认为持续“双顺差”是我国外汇储备猛增的主因,明确了中国将把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作为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环节之一。
一、持续性双顺差的现状
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的国际收支顺差增长迅猛。2006年,经常项目顺差高达2499亿美元,同比增长55%,资本项目顺差也高达100亿美元。2007年上半年这一趋势继续保持,贸易顺差更高达1125亿美元,同比增长83.1%,成为推动外汇储备的超高速增长的主要因素。2007年6月,外汇储备已突破1.3万亿美元大关。持续高额“双顺差”及随之产生高额外汇储备是柄“双刃剑”: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国内经济和就业的增长、防范和化解国际金融风险,提升中国的国际政治和经济地位;另一方面,极有可能催生中国经济的泡沫,延缓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加重中国经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度,导致国内经济发展失衡,增加人民币升值压力和贸易摩擦。高额贸易顺差已成为我国经济运行中的一大隐忧。
二、国际收支双顺差持续性的成因
(一)加工贸易仍将占主导地位。深入分析我国贸易结构可以发现,一般贸易及其他贸易实际上处于逆差状态,持续攀升的贸易顺差主要源于加工贸易。2006年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8319亿美元,顺差高达1889亿美元,而一般贸易顺差仅831亿美元。由此可见,当前加工贸易是我国对外贸易顺差中的最主要因素。加工贸易两头在外,无论是通过来料加工还是进料加工,最终产品一般销往国外,在中国境内所形成的增值部分自然构成顺差。因此,加工贸易的规模越大,相应的顺差必然也越大。我国劳动力、土地等要素价格的低廉构成了经济的比较优势,决定了我国加工贸易占主导地位的状况近期不会发生重要改变。
(二)内需不足仍是今后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从我国最终的需求结构看,国内居民的最终消费占GDP比重2006年下降到历史最低水平51.1%,尽管2007年上半年消费增长15.4%,创下近十年的增长新高,但在GDP总比例中并没增加。而我国投资所占GDP比重长期偏高、投资增长率高意味着产出规模不断增大,我国居民最终消费支出的比例不断下降则意味着不断增加的产出不能被国内消费所吸收,于是过剩的供给只能通过出口来出清。此外,我国内需的不振也影响进口的增长,2006年进口同比增幅回落高达25.7%。尽管2007年6月1日财政部决定对209项进口商品实施较低的暂定税率鼓励进口,但6月份进口增速只有14.2%,远低于出口增速。
(三)产业结构不合理问题依然突出。现阶段我国国际收支的巨额顺差反映了经济快速发展与结构调整滞后之间的矛盾。在过去的20多年里,中国的经济增速年均超过9%,但是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结构调整步伐经常处于滞后状态。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过高,第二产业内部集约化、高效化趋势不明显,第三产业整体水平落后,十几年一直徘徊在34%左右,这种产业结构状况无法满足多种类、多层次的需要,导致有效总需求不足。此外,我国还存在技术创新能力差、产品附加价值少、地区差距大、城市化水平低等问题,这些都影响内部平衡的实现。
(四)国际产业转移趋势较难逆转。过去几年中,全球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加快,外国资本在华投资迅猛增长,东亚地区经济体的加工出口产业已大量转移到我国。这些投资已陆续形成了生产能力,开始向欧美市场转移产品,形成中国对欧美市场的较大贸易顺差。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占我国对外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一直在六成左右并逐年增加,这加大了我国贸易顺差的压力。另外,在大量国内资本得不到充分利用的情况下,外资仍大量涌入,这也是造成资本项目下顺差的主要原因。
(五)对内对外政策调整需循序渐进。中国的国际收支双顺差是多年“奖出限入”的传统思想和对外资不加选择的“超国民待遇”等经济政策综合作用的结果。尽管近年来国家陆续进行了财政、货币政策以及外资、外贸和产业政策的调整,但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政策调整生效需要时间。而且社会各界对于怎样有效、渐进地进行政策调整还没有统一认识。因此,双顺差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将持续存在。
三、应对国际收支双顺差的策略
(一)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我国资源短缺但劳动力富足,在今后仍应继续发展加工贸易。目前,加工贸易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准入门槛偏低、产业层次不高、加工环节技术含量较低、区域发展失衡、管理手段和政策不配套等。因此,必须完善加工贸易政策,提升加工贸易的技术水平;提高加工贸易料件的本地化率,延长加工贸易在国内的价值链;支持和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逐步淘汰附加值低、资源消耗大、污染严重的加工贸易企业,使外贸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另外,我国绝大部分加工贸易来自外商,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问题也是如何合理有效利用外资的问题,应该对外资引进有所选择,更加注重外资的质量,减少盲目鼓励出口、引进外资的优惠政策。
(二)改善民生,扩大内需。在贸易顺差巨大的情况下,增强国内消费是消化长期高速增长的投资形成产能的唯一途径。更重要的是,持续、稳定、合理比重的国内需求是维持GDP长期稳定增长的最重要因素。因此,增加国内需求也是解决“双顺差”最根本的途径。增加国内消费可从以下方面入手:提高居民工资的增长速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医疗体系以及教育体系,为居民增加消费消除后顾之忧;缩小城乡、地区、行业和阶层间的收入差距,以增加农民消费为重点,努力提高农民、城镇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
(三)开拓进口渠道,扩大进口。国际市场对我国商品需求强劲,即使调整人民币汇率、降低出口退税,出口降幅也有限。要解决过高的贸易顺差,关键是有效扩大进口。首先,应该很好地利用进口比较优势,优化进口商品结构,推动进口多元化;运用适当降低关税和调节增值税和其他附加税费的方法,鼓励扩大农产品、重大装备关键件、先进技术和设备以及重要资源型商品进口。其次,应尽快建立重要进口资源储备体系,使国家储备、商业储备和企业义务储备相结合。我国巨额的外汇储备应将一部分转为实物储备,进口一些国内短缺、长期依赖进口的重要能源和资源性产品,为我国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四)实施“走出去”战略,扩大对外投资。积极探索多元化、多层次的外汇运用方式,通过各种渠道扩大对外投资。鼓励能够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的对外投资,扩大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领域、途径和方式,继续发展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鼓励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开展境外加工贸易,带动产品、服务和技术出口;支持到境外合作开发国内短缺资源,促进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置换;健全对境外投资的服务体系,为实施“走出去”战略创造条件。
(五)适时应对,调整政策。第一,采取有针对性的货币政策。目前,我国的货币政策既要紧缩银根对冲过多流动性,又不能盲目加息,导致进一步加深由于国内储蓄高于国内投资导致的内部失衡。因此除了降低利息税,还应将贷款基准利率和准备金继续维持在一个相对高位上,并对符合产业导向和进口导向的贷款给予政策性倾斜。第二,尽快实现对外资企业的国民待遇原则,减少外资企业在出口贸易中的比例,实行与世界贸易组织不冲突的产业政策,限制外资进入特定产业。第三,适当放松资本管制,鼓励企业在国内上市,鼓励三资企业利用国内金融市场筹集资金。
更多收支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收支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