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报告大厅![登录]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报告大厅首页 >> 行业分析 >> 毛皮行业分析报告 >> 狮岭国际皮革皮具城产业形态分析

狮岭国际皮革皮具城产业形态分析

2007-12-11 08:13:00报告大厅(www.chinabgao.com) 字号:T| T

 几年前,意大利佛罗伦萨的一位副市长来狮岭考察,在参观过狮岭(国际)皮革皮具城后,冲着狮岭镇党委书记崔建军做了一个滑稽的下蹲动作,他对崔说:“以后我只有给您提包的份儿了。”

    狮岭——这个位于广州市花都区的小镇,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皮具之都”。先让我们看一组数据:

    目前,在狮岭从事皮革皮具生产、贸易的企业有5000多家;皮具产业年产值逾100亿元;每天生产皮具产品超过100万件,年产量4亿件,占全国的1/3;每天的皮具产品交易额达100万元;狮岭皮具销往全国25个省(市区)及东南亚、欧洲、美洲等地,市场份额占广东的60%、全国的35%、欧洲中低档市场的50%。

    如果这些数据略显枯燥的话,崔建军的介绍就更直观一些,他告诉记者:“现在巴黎第三区销售的皮具有60%是从狮岭进货的,该区已经成为狮岭皮具的展示中心,以往犹太人的垄断地位被打破;佛罗伦萨是欧洲最大的箱包集散中心,每天都有10-15个货柜(集装箱)由狮岭运过去。”

    尤令狮岭人津津乐道的是,刚刚闭幕的中共十七大和明年即将举行的北京奥运会,都把狮岭皮包确定为指定产品。

    点—线—面   狮岭皮具星火燎原

    义山村,是一个被崔建军称为狮岭皮具产业“井冈山”的地方。上世纪70年代末,一名在这里插队的广州知青,偶然将自己加工的皮手袋拿到附近的军田火车站去卖,没想到颇受欢迎,便做起了专制皮手袋的个体户。此举引发周边村民纷纷效仿,皮具加工业在当地渐成气候。

    狮岭皮具正是从这个“点”起步,走上了星火燎原之路。

    以义山村民为代表的最早一批皮具商靠肩挑手提、走街串巷,尝尽了创业的艰辛,但市场终究给了他们丰厚的回报,并迅速催动了狮岭皮具产业的壮大。到了80年代,狮岭皮具加工已基本告别早先的家庭作坊模式,一些原辅材料、配件产业也逐步跟进,形成“前店后厂”的皮革皮具一条街,皮具业迎来由“点”到“线”的第二阶段。到90年代中后期,狮岭从事皮革皮具生产经营的商家已达2000多家,毫无疑义地成为该镇乃至整个花都区的主导产业。

    不过,这时的狮岭皮具业总体上仍处于低级、散乱、弱小的状态。2000年,花都区及狮岭镇党委、政府意识到皮具产业蕴藏的巨大潜力和无序状态对产业发展的制约,开始主动介入,引导这一产业由“自发”向“自觉”转变。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动作,就是结合招商引资和土地资源整合,兴建了全国最大的皮革皮具专业批发市场——狮岭(国际)皮革皮具城。

    “刚开始,很多人都抱着观望的态度,缩手缩脚,不敢进驻。为此,镇政府甚至使用了一些‘伎俩’,把商户往皮具城里赶。”崔建军说。如今,狮岭(国际)皮革皮具城已建成四期工程、2800余间商铺,日交易额达2000万元。

    借助专业市场对产业的辐射拉动作用,狮岭还建设了占地3000亩的全国最大皮革皮具工业园区,做大并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业配套能力。自此,狮岭皮具业由“线”到“面”,进入规模化、标准化的发展阶段。

   今天的狮岭镇,拥有从原材料加工到皮具制造、皮具贸易、皮具服务的完整产业链,形成了全国最大的皮具原辅材料集散基地和皮具生产销售基地。“一个皮包,不管高档还是低档,18道工序的生产原料都可以毫不费力地在狮岭买到。中午接到订单,下午就能完成配料、投入生产。”当地人不无自豪地说。

    2002年,狮岭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和中国皮革协会正式授予“中国皮具之都”称号。

    加工—生产—创造  产业形态“三级跳”

    与产业规模上的“点—线—面”发展历程相对应,狮岭皮具产业的生产形态也经历了三个阶段:加工生产—制造生产—创造生产。

    1970-1980年代,狮岭皮具由家庭作坊为主的简单加工起家,产品主要集中在中低端市场,缺少有影响力的自有品牌。1990年代之后,随着一批正规工厂的建立,厂家的品牌意识逐渐增强,申请注册商标的企业增多;同时,不少世界知名产品也陆续进入狮岭代工生产,出现了国际品牌狮岭制造的局面。现在,则有越来越多的狮岭皮具企业转向制造自己设计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一些为国际品牌代工的企业也正由OEM(委托制造)向ODM(委托设计制造)过渡。

    据了解,目前60%以上的狮岭皮具企业都有了自己的品牌,“斐高”、“蒙娜丽莎”、“天宝”等一批品牌已叫响全国。狮岭皮具现有两个中国名牌;10家企业被评为中国皮革皮具品牌企业;2006年中国皮具行业前12强,狮岭占据了其中3席。

    “我们在品牌建设中坚持两条腿走路——培养和引进”,崔建军介绍说,在大力支持本地企业创品牌的同时,狮岭镇政府还出台优惠措施,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企业,“奥康”、“保兰德”等国内名牌和“梦特娇”、“皇冠”、“鳄鱼”等国际名牌纷至沓来,令狮岭名牌荟萃、蔚为大观。

    “特别是奥康、保兰德这两个源自外地的中国名牌,来到狮岭后产生了鲶鱼效应,狮岭企业的品牌意识空前增强。”狮岭正在摆脱“满天星星、没有月亮”的尴尬局面。

    不过,品牌建设只是迈向“狮岭创造”的一个方面,品牌必须以更高的品质和品位为依托。而品质、品位的提升,必须通过技术、工艺、营销手段等全方位的创新来达成。去年举办的第六届中国(狮岭)皮革皮具节,提出了“技术革命、艺术振兴”的口号;今年的主题则是“品牌狮岭,营销创新”。狮岭皮具业的创新冲动由此可窥一斑。   

    技术、设计、营销二次创业全面创新

    从“狮岭加工”到“狮岭制造”再到“狮岭创造”,狮岭皮具产业的演化过程,既符合产业发展的必然逻辑,也是客观情势的迫切要求。

    在对崔建军一个多小时的采访中,记者屡屡听到“瓶颈”、“关口”、“转折点”这样的字眼。他说,在国际产业结构调整和国内宏观调控的大背景下,“我们在土地、劳动力方面的优势将不复存在”,狮岭皮具业已经站在二次创业的关口,必须居安思危,加快推动产业升级转型。

    在崔建军看来,皮具业并非像人们通常认为的那样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它的创新空间非常大,主要包括工程技术创新、设计艺术创新、营销创新三个层面。

    工程技术创新,涉及制作水平、原辅料、生产装备等。据悉,已有多项最新技术应用到狮岭皮具上,如指纹芯片技术、纳米技术、纳米材料、钛合金材料,当地企业研发的皮革抗菌防霉技术也已获得专利并推广使用;装备方面,部分企业引进了世界最先进的光电一体化生产线。

    在设计艺术领域,狮岭借助四川大学、陕西科技大学、北京皮革工业学校等大专院校的力量,发展皮具创意产业,提升设计水平;与意大利合办皮具艺术学院的项目也在洽谈之中。他们还在中国(狮岭)皮革皮具节期间,同中国皮革协会等机构共同主办“真皮标志杯”皮具(箱包类)设计大奖赛,至今已举办七届。

    “营销决胜千里”,营销创新是崔建军最为看重的环节。在这方面,狮岭除了办好国际皮革皮具城、国际皮具节这样的实体交易平台外,还超前顺应信息化趋势,开拓网上虚拟交易平台,寻求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相结合。由狮岭镇政府创建的“中国皮具之都网”,已经成为业内最具影响力的专业市场门户网站之一。

    此外,“狮岭皮具专卖店”项目去年开始试点,今年起在国内大规模推广,将来还会推向国外。崔建军说,进入狮岭皮具专卖店的品牌要求满足三个条件:必须是狮岭皮具前十名的企业;必须通过国际权威检测机构法国CTC的检测;必须代表一定的设计水平。

    基于以上三个层面的创新实践,崔建军对于狮岭实现二次创业的底气大增,也对皮具之都的前景满怀自信。尽管“比起虎门、古镇等珠三角地区的其他专业镇,狮岭的发展晚了十年”,但“转折点比起跑点更关键”,崔建军说。

    市场原发—政府引导

    有为政府助推有为产业

    回顾政府在狮岭皮具产业发展中扮演的角色,崔建军说,最初是“有为产业、无为政府”,后来是“有为政府、无为产业”,今后,狮岭追求的将是“有为政府、有为产业”。

    他认为,产业集群是狮岭这样的专业镇得以产生的基础,而“产业集群是一种客观规律,它的形成有一定必然性,但在哪里形成却有偶然性”,这就与当地政府及其领导人的作用密切相关。

    “皮具产业对地方财政的贡献其实并不很大,可它是个‘亲民行业’。”资料显示,狮岭皮具业共带动其所属及邻近地区约6万名农民创业或就业,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超过7000元。正因为看到皮具产业的富民效应,狮岭镇政府甘愿做好引导和服务工作,并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000年,在这个产业发展的第一个十字路口,他们强力推进了狮岭(国际)皮革皮具城、皮革皮具工业园的建设,担当起产业整合的推手;紧接着,自2001年起主办一年一届的中国(狮岭)皮革皮具节,为狮岭皮具走向世界搭建贸易、技术合作和人才交流平台。2005年,当皮具产业走到升级换代的第二个关口时,政府又牵头组建广州索派(SLPI)皮具产业发展研究院。这个中国首家由产业镇成立的产业研究机构,旨在构建皮具产业综合性服务体系,涵盖工程技术研发、设计研发、品牌营销、信息交流、人才引进、中小企业服务等多项业务。

    下一步,政府如何助推皮具产业的新发展?崔建军说,他们将着力实现“三个跨越”和“三个转变”。

    “三个跨越”即:由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跨越(在打造产品品牌、企业品牌的基础上,重点打造“狮岭皮具”这一区域品牌);由产品经营向资本经营跨越(积极扶持企业上市);由个体经营向联盟经营跨越(包括企业之间的合作以及狮岭与其他皮革制品产区的合作)。

    “三个转变”即:由产业集群向品牌集群转变;由产业经营向地区经营转变;由经济狮岭向文化狮岭转变。

    显然,“三个跨越”的主体是企业,“三个转变”则立足于地区的发展战略。实际上,这两者在狮岭已经密不可分。“我们要把产业文化的因子注入到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中去,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崔建军心目中,未来的狮岭将是一个宜商、宜居、宜游的“东方风情小镇、时尚创意之都”。

    作为一个致力于这种目标的专业镇政府,环境保护无疑是个不能回避的问题。崔建军对此亦有清醒的认识:“所谓后起优势,最主要的就是环境。”他告诉记者,在防治污染方面,狮岭镇做了两项工作:一是提高产业门槛,坚决拒绝污染严重的制革、制皮行业进入,并淘汰此前存在的少量这类企业;二是倡导循环经济,“把边角废料解构后重新加工,制成新的原辅材料,回收再利用率可达80%。”

更多皮革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皮革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

(本文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书面许可,请勿转载)
报告
研究报告
分析报告
市场研究报告
市场调查报告
投资咨询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行性报告
项目申请报告
资金申请报告
ipo咨询
ipo一体化方案
ipo细分市场研究
募投项目可行性研究
ipo财务辅导
市场调研
专项定制调研
市场进入调研
竞争对手调研
消费者调研
数据中心
产量数据
行业数据
进出口数据
宏观数据
购买帮助
订购流程
常见问题
支付方式
联系客服
售后保障
售后条款
实力鉴证
版权声明
投诉与举报
官方微信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