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报告大厅![登录]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报告大厅首页 >> 行业分析 >> 化学药行业分析报告 >> 2007年上半年我国西药类商品进出口分析

2007年上半年我国西药类商品进出口分析

2008-01-12 08:09:00报告大厅(www.chinabgao.com) 字号:T| T
   自从中国加入了世贸组织之后,中国与各国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势下,我国医药产业竞争形态进入了白热化阶段。为此,各级政府企业都尝试通过多种努力和渠道把中国医药产品推向国际市场,以缓解国内市场的竞争局势。
 
    2007年上半年,我国西药商品(包括西药原料药、西成药、生化药,下同)进出口继续保持较快增长速度,据海关统计,2007年上半年,我国西药类商品进出口总额达113.83亿美元,同比增长26.68%。其中,出口额为70.02亿美元,同比增长23.37%;进口额为43.81亿美元,同比增长32.37%。
 
    2007年上半年,我国西药类商品进出口增幅比2006年同期提高了6.92个百分点;其中,出口增幅比2006年同期下降了1.68个百分点,进口增幅比2006年同期大幅提高了20.72个百分点。
 
    总体上看,2007年上半年,我国西药类商品对外贸易仍然继续保持顺差,顺差额达26.21亿美元,但出口增幅已经开始回落,并首次低于进口增幅达9个百分点,而2006年同期出口增幅是大大高于进口增幅,达13.40个百分点。
 
    上半年呈现六大特点
 
    ——国际市场需求稳定增长。
 
    今年上半年,国际市场对我国西药类商品需求继续稳定增长,亚洲、欧洲、北美洲占我西药类商品出口总额约88.31%。除对北美洲出口增幅在11.01%以外,对其他各大洲出口增幅均在20%以上。上半年,我西药类商品出口到179个国家和地区。美国、印度、日本、德国和荷兰仍为我西药类商品出口传统的前5大贸易伙伴,所占比重达44.69%。在出口金额排名前20位的贸易伙伴中,我国对印尼、泰国、以色列等贸易伙伴的出口增幅均高达40%以上。
 
    ——进口呈高速增长态势。
 
    今年上半年,我国西药类商品进口增势强劲,西成药和生化药的进口增幅均在40%以上,其中,胰岛素进口增幅达52.20%,抗菌素、激素等药品进口增幅都在10%以上,人用疫苗进口增幅高达141%。美国、日本、德国、中国台湾和韩国为我西药类商品进口5大贸易伙伴,所占比重达50.59%,在进口金额排名前20位的贸易伙伴中,从德国、韩国、英国、印尼和挪威进口的增幅均在50%以上。
 
    ——大宗原料药价格快速上扬。
 
    维生素C的出口价格目前在每公斤9~10美元左右,比2006年每公斤3美元的价格上涨了3倍,而且供货比较紧张。青霉素工业盐的出口价格已经由今年1月份的不到9美元/BOU涨到目前的15美元/BOU,与2005年低潮时的6美元/BOU相比,价格翻了近1倍多。大宗原料药价格上扬的主要原因,一是激烈的市场竞争迫使部分企业转产,导致大宗原料药市场供求趋于平衡,价格回暖;二是原材料涨价、人民币升值及环保成本等因素提高了市场成本;三是国内不少企业受环保压力停产、减产,造成了部分产品供应紧张;四是出口退税率降低的不利要靠提高出口售价消化。
 
    ——西成药出口增势强劲。
 
    今年上半年,我国西成药出口同比增长了38.30%,出口增长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国制药企业抓住了全球药品外包生产和外购市场需求不断扩大的机遇,此外,国内制药企业积极提升自身研发、生产、管理能力和质量也是重要的原因。
 
    ——成本优势日益受到威胁。
 
    虽然部分产品的价格比去年有所上升,但有些产品仍没能改变处在成本线边缘的局面。实际成本包括基础工业成本、环保治理成本、资源成本、原材料成本、人工成本等都在大幅上升,造成西药类商品的出口成本优势日益受到威胁。
 
    ——政策出台引致出口量激增。
 
    在5、6月份,有关出口退税率大幅下调的传闻已在企业间广泛传播,企业反应强烈,造成6月份出口货物激增。出口退税率下调政策公布后,各企业更是纷纷抢先出口,通向各大港口的道路拥挤不堪,运费大幅度上涨了30%~50%。许多原本正常出口的货物也无法按时装船,未受降税影响的西成药和生化药也因运费上涨而成本大幅增加。
 
    下半年出口将有所回落
 
    由于6月份的突击出运,国外客户囤积了大量货物,消化退税率下调的影响大约需要3个月的时间,估计到第四季度出口有可能恢复正常。展望下半年,我国西药类商品对外贸易总体上仍将继续保持一定速度的增长,但增幅会有所回落。
 
    西药原料药是我国西药类商品的出口支柱,下半年继续扩大西药原料药的出口是必然的选择,尽管受出口退税率大幅下调的影响较大,但我国传统大宗西药原料药维生素类(2936)和抗菌素类(2941)不在本次退税率下调之列,其中维生素A和维生素E还保持退税率在17%。以2006年统计口径,维生素类出口金额为8.17亿美元,抗菌素类出口金额为15.06亿美元,合计金额达23.23亿美元,占我国西药原料药出口金额比重达22%,这些产品仍将保持优势,在世界范围内占有相当的份额。
 本次出口退税率政策调整不涉及西成药和生化药。下半年,我国西成药出口将会继续抓住全球药品外包生产和外购市场需求不断扩大的机遇再创新高,生化药出口在下半年也将保持快速增长的好势头。
 
    同时,一些影响出口增长的因素也不容忽视,人民币继续升值和从7月1日开始的大幅度下调出口退税率,都将会削弱我国西药类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劳动力成本增加和原材料价格持续大幅上涨,煤、电、油、运供应紧张将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和履约能力,贸易保护主义虽不是主流,但贸易摩擦问题日益突出,摩擦的形式日趋多样化,这些都将增加我国西药类商品出口当中的不确定因素。
 
    鉴于2006年基数较高和今年6月份大幅下调出口退税率的影响,2007年全年我国西药类商品对外贸易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难度加大。预计2007年全年,我国西药类商品出口增幅将会回落,但进口增幅将会继续大幅增长,进出口增幅仍有望保持在15%左右,进出口总额有望超过250亿美元。
 
    三大问题影响行业发展
 
    一、出口退税率大幅调整
 
    1、自6月18日财政部正式公布西药原料药出口退税率由13%下调到5%(海关编码2936类和2941类除外),我们认为,这将严重影响我国西药原料药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对我国西药原料药出口乃至西药原料药生产企业的生存将产生巨大影响。
 
    2、西药原料药是我国西药类商品出口的主体。目前,由于原材料涨价和人民币不断升值,已经导致医药企业生产成本大幅增加,再加上环保投入的成本,生产企业再消化8%幅度的退税率调整的困难很大。目前,医药行业较好的外贸企业的平均利润率在每美元0.2元人民币左右,出口利润在1.8%左右,难以承受8%的退税率调整。
 
    3、目前,我国西药原料药出口保持高速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成本价格优势,如果西药原料药经营企业因出口退税率调整而大幅提价,将严重损害我国医药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使其在与主要对手印度医药企业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可能不得不将多年培育起来的国际市场拱手让给竞争对手。
 
    4、出口退税政策对出口企业的生存和影响巨大,在出口利润微薄的情况下,出口退税率的突然大幅调整,可能会造成一些医药出口企业面临亏损,甚至有可能使相当一部分企业面临破产,由此导致大量人员失业,从而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目前,许多企业还没制定出今后的发展对策。
 
    二、124种新增商检商品问题比较突出
 
    2007年4月30日,国家质检局、商务部、海关总署联合发布了《关于对人类食品和动物饲料添加剂及原料产品实施出入境检验检疫的公告》(2007年第70号,以下简称《公告》),决定自2007年5月15日起,将124种人类食品和动物饲料添加剂及原料产品列入《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实施检验检疫的进出境商品目录》,由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进行监管。
 
    涉及的124个海关税则号中,仅医药产品就有47个,按2006年我国海关统计,年出口额达28.5亿美元,产品数量达17.3亿公斤。目前,该公告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比较突出,比如:海关和商检执行文件不同步;公告涉及品种多、出口数量大,商检机构力量有限,难以及时检验完,影响企业交货;本次公告发布后很快就开始执行,企业没有适应时间;每单都要检验检疫,增加了出口企业的人员和费用负担,影响了我国医药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三、不注重出口药品质量
 
    目前,我国经营西药类商品出口的企业有8000多家,很多小企业不惜以低价竞销的手段来争取市场的一席之地,不论是在一般贸易中还是在有关国家政府采购的招投标活动中,相互压价等不合理的竞争十分严重,过度的低价必然造成出口药品的质量下降。
 
    一些企业为了争取客户,在用样品报价时故意压低价格,交货时以次充好,到货药品与样品不一致,许多药品有效成分含量达不到疗效要求,严重扰乱了我国药品出口的秩序,影响了中国药品在世界人民心目中的良好信誉,其结果是既损害了国家利益,损害了行业形象,也损害了企业的自身利益。
(本文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书面许可,请勿转载)

西药类热门资讯

    Content not fonud



    Content not found

    内容未找到,麻烦您再找找

西药类相关数据

更多
    Content not fonud



    Content not found

    内容未找到,麻烦您再找找

西药类热门推荐

Content not fonud



Content not found

内容未找到,麻烦您再找找

报告
研究报告
分析报告
市场研究报告
市场调查报告
投资咨询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行性报告
项目申请报告
资金申请报告
ipo咨询
ipo一体化方案
ipo细分市场研究
募投项目可行性研究
ipo财务辅导
市场调研
专项定制调研
市场进入调研
竞争对手调研
消费者调研
数据中心
产量数据
行业数据
进出口数据
宏观数据
购买帮助
订购流程
常见问题
支付方式
联系客服
售后保障
售后条款
实力鉴证
版权声明
投诉与举报
官方微信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