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坚持执政为民。政府的一切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执政为民是各级政府的崇高使命。我们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特别要关心和解决城乡低收入群众的生活困难,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只有坚持一切属于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归功于人民,我们的各项事业才能获得最广泛最可靠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
——摘自温家宝总理3月5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
来自河南农村的全国人大代表、乡村医生马文芳告诉记者,听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一项项关系老百姓生活的政策措施。“改善民生,就是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朴实的话语道出一个基层代表对民生问题的理解。
制度建设牵动人心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2007年在全国农村全面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3451.9万农村居民纳入了保障的范围。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数字!报告中说,这是保障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一项根本性制度建设。这也是农村发生的历史性变化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对这一点体会更深。”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民政厅厅长刘健对记者说,“在农村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它解决了农村低收入家庭的基本生计问题。农村低保对于一些相对落后地区的农民来说,起到了关键性作用,过去农民遇到困难依靠临时救济,如今则有了制度化的保障措施。”
近年来,针对关系老百姓切身利益的上学、住房、医疗等问题,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实实在在的政策措施,并注重建立制度化的保障。
全国政协委员、吉林大学医学部医生迟宝荣深有感触地说,“过去农村缺医少药,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比较突出,如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让农民看病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目前全国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县(市、区)占全国总数的86%,参合农民达到7.3亿人。
“在教育方面。不仅全国财政用于教育支出5年累计2.43万亿元,比前5年增长1.26倍,而且农村义务教育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对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全部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提供生活补助,使1.5亿学生和780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受益,从制度上给以保障,这是巨大的进步!”全国人大代表、安徽大学博士生导师孙兆奇说。
以人为本深入人心
5年来,“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深入人心。各级党委、政府坚持以人为本,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增进人民福祉。
“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着力支持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反映出的是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全国人大代表、青岛市市长夏耕说。5年来,中央财政用于民生的支出持续增加:“三农”支出累计1.6万亿元,安排就业补助资金累计666亿元;全国财政用于教育支出累计2.43万亿元,用于社会保障支出累计1.95万亿元,用于医疗卫生支出累计6294亿元……
“卫生系统大力开展了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目前全国98%的地级以上城市、93%的市辖区和一半以上的县级市开展了社区卫生服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已达到2.4万个。”来自北京医院的王建业委员告诉记者,已开展的“名医进社区”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安徽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刘健代表告诉记者,为在农村全面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07年,包括1.5亿元中央财政拨款在内的5.49亿元资金惠及安徽141万获得低保的农民。
为了把这项惠民政策落实好,安徽省民政系统的同志深入乡村,在实践中摸索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如低保对象的确定以民主评议为主,测算为辅;发放一卡通、一册清,让农民对低保的内容明明白白。虽然这样做增大了工作量,但看到农民中低收入群体的生活得到制度化保障,再累也值得。
持续投入振奋人心
着眼于坚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2008年中央财政安排的“三农”、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廉租住房建设等方面的支出,将分别比上年增加1307亿元、458亿元、167亿元、486亿元和17亿元。代表委员们认为,在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国家投入的持续大幅增长,为加快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和改革奠定了基础,同时也表明了党和国家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决心和信心。
关注民生、改善民生,要有科学、务实的态度。全国人大代表、青岛市市长夏耕认为,各级政府必须强化应该承担的改善民生责任,至少在3个方面有所作为:一是实施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二是完善惠及群众的社会保障;三是营造公平的发展机会。
代表委员们建议,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要处理好几个关系。既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改善民生、加快社会建设奠定物质基础,又要高度重视和加强社会建设,使社会建设和经济建设相协调;既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不断增强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能力,又要积极引导和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既要统筹兼顾,加快推进,又要从实际出发,有重点、分步骤地解决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既要努力增加投入,又要不断深化改革,使增加的投入有效发挥作用。
人民群众是社会建设的受惠者,也是社会建设的主体。代表委员们相信,紧紧依靠人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我们一定能够形成一个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让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幸福、美好。(来源:经济日报)
中宏网责任编辑:文懿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