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报告大厅![登录]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报告大厅首页 >> 行业分析 >> 行业分析报告 >> 多媒体教学设备的管理与发展趋势

多媒体教学设备的管理与发展趋势

2008-04-10 16:08:00报告大厅(www.chinabgao.com) 字号:T| T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多媒体计算机已成为各院校日常教学必备的工具。多媒体计算机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为建立新型教育方式提供了很好的途径。近年来,各高校用于多媒体教室建设的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多媒体教室的数量成倍增加,为教师课堂教学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教学平台。使教师彻底摆脱“黑板加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真正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然而,如何进一步搞好多媒体教学管理和提高多媒体教室的使用率,已成为搞好多媒体教学设备管理工作的新课题。

    多媒体教室设备配置方案与教学设备管理方面的不足

    (一)多媒体教室设备配置方案的不足。以往在购置多媒体教室设备时,总是依照现有的设备配置方案为主,并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统一设备档次。所以目前许多院校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基本一样,比如台式计算机、视频展台、投影机、电动银幕、DVD影碟机录像机、音频功率放大器、话筒和音箱等等。将这些教学设备连接起来安装在一个坚固的讲桌内,就构成了教师课堂教学使用的多媒体教学设备。这种以教室为单位的设备配置方案存在着设备连接复杂、教师操作较多和不易管理等项不足,影响了多媒体教学的发展。

    (二)多媒体教室设备的管理仍处于简单的重复性劳动。各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人员的工作任务之一是管理好多媒体教室和设备,并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教师上课前,教学管理人员只须打开设备指导教师正确使用;下课后,教学管理人员再关闭设备了事。由于多媒体教室必须满足教师同时使用多台设备进行课堂教学的要求,因此在多媒体教室多而且又分散的情况下,教学管理人员就得楼上楼下跑个不停。不难看出负责教学管理的人员始终干着开设备、关设备和维护设备的简单重复性劳动,体现不出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如此下去多媒体教室建设的越多,就会有更多地教育技术工作人员参与简单的重复性劳动,他们就没有时间搞教育技术研究或者开发新的东西。

    (三)多媒体教室的设备连接较多,使用过程容易产生故障。课堂教学中,多台设备连接起来使用较为方便,但设备连接的越多操作就越复杂。给设备使用过程带来不可预测的问题。由于教师对设备了解的不够多,操作就容易出错,就会使设备过早损坏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由于此类原因,许多院校多媒体教室的部分设备经常出现故障。不仅影响了正常教学,而且增加了维修费用。

    (四)多媒体教室防盗设施影响了教学环境的整体美观。学校环境应该是方便学生获取各种信息的环境,其中,教室环境更是对教学活动影响最大最直接的因素。以往建成的多媒体教室总是离不开铁制的防盗门、窗。虽然铁制的防盗门窗基本解决了防盗问题,但消防通道却被封堵了,对公安消防工作是不利的。再说多媒体教室的门窗采用钢筋网封闭,改变了教学楼的设计原貌,影响了教学环境的整体美观。学生坐在这样的教室里上课,心理上会产生不舒服的感觉。

    笔者认为,在多媒体教学设备配置方面应该先决定管理模式,再决定设备的配置。只有在先进的管理模式下,才能使所配置的设备在几年时间内保持其先进性和可靠性,才能进一步搞好多媒体教学。

 努力做好多媒体教室管理工作,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各院校的教学经费也随之增多。用于多媒体教学的建设经费也很快到位,多媒体教室越建越多,设备也越来越好,更多的教师被吸引到多媒体教室进行课堂教学。在多媒体教室陆续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同时,应努力做好以下工作。

    (一)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教学管理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学任务的完成。在教学设备更新更快的今日,多媒体教学管理人员在思想上应有紧迫感。应刻苦钻研专业知识,熟知设备的连接和操作并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不断提高排除设备故障的能力。可以说,提高多媒体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是一项长期任务,那么就应以人为本做好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培训工作。不仅要抓紧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多媒体教学管理人员的思想认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而且要采取短期业务强化培训与平时训练相结合的学习方法,使教学管理人员的各方面素质都得到提高。制定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促进教学管理人员养成定期维护教学设备的好习惯。注重教学环境的优化管理,确保多媒体教学顺利进行。

    (二)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培训。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要求教师必须学会运用“信息”,并提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未来的社会是一个学习化社会,为适应新形式的需要,教师应是不断接受新知识的学习者,同时必须做到终生学习。教师除了接受业务和教育技术等方面培训外,关键是要更新教育观念和转变教育思想,树立现代的教育观和人才观,提高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密切注视教育技术现代化引起的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的重大变革,促进现代教育技术深入到教学实践中去。在这方面许多高校都举办了教师现代教育技术、信息技术培训班和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研讨会、教学经验交流会,以及举办了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观摩教学活动等,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改革落后的设备配置方案。设备的选择对于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室的教学作用至关重要。在决定了管理模式之后,应坚决地改革落后的设备配置方案和认真地论证设备的配置档次。由于教师是教学设备的使用者,因此在设备配置过程中,既要考虑到如何满足教师的要求,又要考虑到今后发展的需要,以及设备的扩展性和可控性。科学的管理模式和先进的设备配置,有利于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课堂教学,更有利于多媒体教学的发展。

    (四)提高多媒体教室的使用率。现代教学媒体只有在使用过程中才能发挥它的教育功能,如果不用,再先进的媒体也只是一堆废物。为充分使用多媒体教室,一方面调动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和使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另一方面按照教务处对教学课程的统一安排和多媒体教学管理人员临时补充多媒体课程的办法,合理地安排和使用多媒体教室。不仅满足了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室的要求,而且提高了多媒体教室的使用率。

    (五)安装防盗监控系统,确保教学设备的安全。目前,治安防盗监控系统已在许多院校得以实施。各院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由学校公安部门负责在校园内安装防盗监控系统,对重点防范部位实施监控,确保了国家财产和教学设备的安全。防盗监控系统的安装,不仅保证了教学的顺利进行,而且省去了多媒体教室防盗门窗等设施的费用,还保证了教学环境的整体美。

    (六)加快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有了网络技术的支持,多媒体教学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信息化教学环境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学生可在因特网、电子图书馆和卫星电视上获取大量的知识信息,还可以在网上与教师进行交流并得到教师的指导;教师可通过互联网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也可组织学生进行讨。

 多媒体教学设备配置应向少而精、功能全、易管理的方向发展

    多媒体计算机和校园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促进了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更新。采用少而精、功能全、易管理的设备配置方案,已成为新型课堂教学的发展趋势。

    (一)少而精,有利于多媒体教学的普及和发展。所谓少而精,是指设备配置要少。在满足教师教学要求的前提下,减少普通设备的投入。精,是指所配置的设备必须精良,质量有保证,并且不易出故障。多媒体教学设备采用少而精的配置方案,能给教师带来极大的方便。不仅减少了教师对设备的操作,而且保证了教学的顺利进行。

    (二)功能全,才能实现教师的教学构想。首先,多媒体教学设备功能全,体现在教师使用设备时感到十分方便、快捷,使教师的教学构想得以实现。其二,教师在课堂上既可以使用笔记本电脑,又可以使用教学软件、多媒体课件和图片等,很轻松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其三,功能全体现在每个多媒体教室既可独立使用,又可将多个教室连起来使用。教师既可在校园网上查找自己需要的资料或调出自已制作的课件进行课堂教学,又可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和答疑,以及进行网络教学或者召开网络会议等。

    (三)易于管理,才能实现管理现代化。首先,在科学的管理思想指导下,采用集中控制多媒体教学设备的管理模式,使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设备的过程中感到更容易、更方便、更快捷、效果更好。其二,设备少而精损坏率就低,减少了设备的维修费用。其三,在少而精、功能全的设备配置方案中,多媒体教学管理人员只须在控制室里操作几个按键便可以管理多个教室。这样既减少了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又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钻研业务或者协助教师制作教学课件等。

    总之,采用科学的管理模式,改革以往多媒体教室的设备配置方案,形成投资少、见效快、效果好的良性循环态势。在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只有采用科学的管理模式和先进的教学设备配置方案,才能促进多媒体教学快速地发展。

更多多媒体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多媒体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

(本文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书面许可,请勿转载)
报告
研究报告
分析报告
市场研究报告
市场调查报告
投资咨询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行性报告
项目申请报告
资金申请报告
ipo咨询
ipo一体化方案
ipo细分市场研究
募投项目可行性研究
ipo财务辅导
市场调研
专项定制调研
市场进入调研
竞争对手调研
消费者调研
数据中心
产量数据
行业数据
进出口数据
宏观数据
购买帮助
订购流程
常见问题
支付方式
联系客服
售后保障
售后条款
实力鉴证
版权声明
投诉与举报
官方微信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