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报告大厅![登录]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报告大厅首页 >> 行业分析 >> 管理行业分析报告 >> 促进企业家阶层的形成与发展

促进企业家阶层的形成与发展

2004-07-15 09:03:00报告大厅(www.chinabgao.com) 字号:T| T
  内容摘要:由于行政制度、经济体制、传统文化、人力资本等因素的制约,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家阶层,企业家的作用更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因而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的增长。本文提出的观点是必须尽快营造健康的社会环境,形成企业家产生的机制,促进企业家阶层的形成和发展。

  一个企业的生产水平直接决定一个国家的发达程度,而企业能否取得高效率,首先取决于人,尤其是企业领导者。美国、日本除了以先进的技术、科学的管理著称于世外,像卡内基、福特、比尔·盖茨、松下幸之助及盛田昭夫等一大批卓越企业家的领导才能也是众多企业家学习的典范。从这个角度说一个国家的强大与否取决于企业家人力资本的开发与运用。我国当前乃至今后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培育和造就高素质的企业家阶层。

  西方企业家理论介绍

  从经济史角度可把西方企业家划分为三代:第一代企业家是指整个自由资本主义时代,敢于创业、冒险的早期创业型企业家,主要通过开发矿山,远洋运输,兴办纺织业等起家。第二代是指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竞争型企业家。第三代是指20世纪中叶到现在的职业型企业家。随着社会化大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西方市场经济不断完善,产权制度不断变革,财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使专门行使管理职能的职业企业家应运而生。
  由此可知:企业家是经济发展中一种特殊的人力资源,正是企业家的创新冒险精神创造了企业的利润,促进企业的发展,对社会进步贡献出巨大力量,理应受到重视。企业家必须具备坚定信念、优良品德、创新精神、刻苦耐劳、优异才能等素质。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家阶层已经发展到职业化、市场化阶段。这些基本原理对我国造就企业家阶层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我国企业家阶层的特点

  从某种意义上说,在改革以前,我国只有企业领导者阶层,而没有现代意义上的企业家阶层。因为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代替了企业家的职能,企业领导者只须按照上级计划指令行事。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渐出现一些企业家,如早期的乡镇企业家有浙江万向集团的总裁鲁冠球,希望集团的董事长刘永好,他们为中国企业家阶层的形成奠定重要的基础。自1985年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加速发展,来自城乡个体户和停薪留职下海经商的机关干部及科学技术人员成为民营企业家。如四通集团总裁段永基,巨人集团的史玉柱等。

  大体而言,我国企业家阶层的成长过程有两大特点:第一,多起源于商人而不是起源于发明家型的技术人员;第二,企业家被承认的历史比西方滞后了许多,现在企业家阶层的地位问题还没有解决。究其原因有:中国传统观念轻视商人的地位。历来的封建王朝都奉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对商人采取打击与限制的政策,使得商人的社会地位低下。新中国建立后,推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在这种体制下中国社会的主要阶层有:党政干部阶层、知识分子阶层、工人阶层和农民阶层。这种结构具有高度集中控制的性质,权力及信息都是自上而下传递。法人成长的市场机制根本不存在,所以企业家阶层难以形成。改革开发以来,国有企业一直在探索中前行,政企不分、产权不明的缺陷使国有企业的管理者受到种种限制和约束,没能发挥企业家的作用。另一方面,提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后,民营企业蓬勃发展,但是民营企业家的地位没有得到尊重,舆论、大众不以平常心看待企业家的成败,不善待企业家,使他们承受着除了经营管理好企业以外更多负担。

  如果从国民心理的角度分析,中国企业家与发达国家企业家相比,走的道路更艰难的原因主要是中国人与西方发达国家的人在价值观上的差异:西方人看到别人成功,会承认,会羡慕,而且羡慕过后马上会学习、追赶,最终通过自身不断努力成为强人;中国人看到别人成功,不但心里不承认,而且由羡慕变成忌妒,还诅咒别人有一天飞来横祸,遭遇滑铁卢。这种人只能在幻想和怨愤中堕落成为弱者。两种心态导致截然不同的行为和结果。当这些心理在集体中生根发芽,就会影响群体的命运,前者可能欣欣向荣,后者却停滞不前,也就形成所谓的经济发达国家与落后国家。中国自古就有“枪打出头鸟”的谚语,没有企业家的时候,大家呼吁企业家出现;但企业家出现的时候,又遭到大众的排斥,其财富、权利、地位甚至才能都成为众矢之的。可见,企业家阶层的培育需要健康的环境,需要社会每个成员的支持与谅解。

  造就企业家阶层的环境和机制

  首先,要对企业家有正确认识,营造健康的社会环境。企业家是富国强邦不可或缺的人力资源,可惜很多人都没有真正了解到企业家在市场经济中的领导作用,也没把他当作一种主要职业。部分政府机关把企业家当作自己的附属物,因某些经营者素质不高或出现“害群之马”,就全盘否定企业家队伍,不敢在企业家队伍建设上有所作为。所以,造就企业家阶层必须优化社会环境,树立企业家的“人力资本”观念。要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起“企业家就是生产力”的舆论环境,提高全民族对企业家社会价值的认识;倡导企业家精神,树立企业家的崇高形象,鼓励优秀人才主动追求企业家这一职业。归根结底,要使中国企业家形成一个独立的阶层,必须在社会政治的权力格局中,承认他们处于较高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

  其次,转变观念,摒弃“官本位”思想。改革开放20多年,人们的思想观念有所改变,但从整个社会层面看,普遍缺乏冒险创新意识,制约了企业家阶层的形成。有学者提出中国社会需要塑造一种企业家精神,这种精神的核心就是创业的精神。有了创业者才有更多的就业者,创业因此比就业更重要。政府要提供优惠的创业条件,鼓励追求个人精神生活和个人成就,以包容的态度对待不同的声音,而不是扼杀宝贵的进取精神。只有整个社会都形成更公平公正的态度才有助于奠定企业家承担风险和创新的心理基础。

  再次,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构建全方位的企业家制度。“以人为本”是企业管理最基础的原则。企业家作为一种稀缺的人力资源,也需要科学制度的管理和保障,如企业家的选聘、任用、考核、报酬、监督及组织制度等。由于目前企业人事制度改革滞后,过渡时期双重体制的并存导致企业家具有亦官亦商的“两栖”色彩,使得现阶段企业家并没能和土地、生产资料、资金等重要生产要素一样实现市场化,因此,要以法规制度使企业家市场化、职业化。解除厂长、经理对部门和单位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少代理层次。坚持公平竞争、择优录用的原则,变企业家政府配置为市场配置。落实年薪制、期权股票制的报酬制度,实现激励与约束的统一。

  除了完善的企业家制度以外,健康的企业家人才市场也是不可缺少的。人才市场可以通过资质评价中心、猎头公司等中介机构测评企业家,使之找到最能发挥才能的位置。有效的企业家人才市场还会促进企业家竞争机制的培植,由市场的优胜劣汰调节企业家的上岗任免,使他们获得敏捷的市场反应能力,提高控制能力和开拓能力。
  最后,建立培养企业家的教育机制。提升企业家人力资本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系统化的、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培训,可采取以下途径:企业与学校紧密合作,通过各种培训班提高管理人员的理论水平和开阔眼界。企业内培训。一个成熟的企业家必须有丰富的管理经验,这就需要在具体的企业经营实践中得到,充分利用企业内资源和各种机会锻炼企业高层管理者。组织企业家论坛、年会等活动,促进企业家之间的交流。这也是一种有效的培训方式,同时使成功的管理经验传播开去,有助于企业家整体素质的提高。设置专门的教育机构,广开国内外培训渠道。对企业家培训要有适当的资金投入,要制度化,让企业家有学习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自觉加强学习、更新知识,适应经济发展和竞争的需要。

  企业的成长与发展离不开优秀的高素质的企业家,当前,真正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是缺乏一大批懂经营善管理、富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因此,必须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健康环境,配套进行相关改革,加快企业家阶层的形成和发展,为经济建设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本。 □ 作者:广州暨南大学   蔡少燕 

更多企业家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企业家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

(本文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书面许可,请勿转载)
报告
研究报告
分析报告
市场研究报告
市场调查报告
投资咨询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行性报告
项目申请报告
资金申请报告
ipo咨询
ipo一体化方案
ipo细分市场研究
募投项目可行性研究
ipo财务辅导
市场调研
专项定制调研
市场进入调研
竞争对手调研
消费者调研
数据中心
产量数据
行业数据
进出口数据
宏观数据
购买帮助
订购流程
常见问题
支付方式
联系客服
售后保障
售后条款
实力鉴证
版权声明
投诉与举报
官方微信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