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物燃料乙醇将成为中国发展替代能源的代表产品
生物燃料乙醇是一种清洁可再生能源。乙醇俗称酒精,它以玉米、小麦、薯类、糖蜜等为原料,经发酵、蒸馏而制成。乙醇经进一步脱水处理后再添加变性剂(一定比例的车用无铅汽油)后,即形成变性燃料乙醇。把变性燃料乙醇和组分汽油按一定比例混配即形成车用乙醇汽油(如E10、E15、E20、E85等)。燃料乙醇是优良的油品质量改良剂,掺加有一定比例乙醇的车用汽油由于增加了氧含量而燃烧更加完全,同时,汽车尾气中一氧化碳和碳氢化合物排放量得以大幅下降,因而被称为21世纪的“绿色能源”。确保能源可持续发展是中国战略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源短缺,特别是能源问题已成为制约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在过去的20多年里,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增长了2.6倍,1993年中国从石油出口国转为石油净进口国,2000年石油总需求量的33%已从国外进口。2007年,石油净进口量已达到1.83亿吨,进口依赖度首次达到50%。据华经视点研究中心预测,2020年中国石油供需缺口将达到3.6亿吨,届时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达到60%左右。与此同时,随着国内汽车保有量快速增长,对车用燃料的需求也与日俱增。2007年,全年汽油产量为5994万吨,同比增长7.2%,全国汽油表观消费量达到5553万吨,同比增长5.8%。从长远看,以化石能源为主要能源的经济发展将难以为继,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大力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和向清洁能源过渡已是中国能源战略发展的大势所趋。
2、生物燃料乙醇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减缓全球气候变暖进程
2003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8.23亿吨,居世界第二位,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居世界第一位。预计到2025年前后,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可能超过美国跃居世界首位。《京都议定书》已对发达国家分配了2012年前二氧化碳减排8%的指标,中国是《京都议定书》的签约国,承担此项任务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国外研究报告显示,与传统汽油相比,玉米燃料乙醇可减少28%的温室气体排放,甘蔗乙醇可减少78%的温室气体排放,而纤维素乙醇在此减排幅度上更高达86%。推广使用生物燃料乙醇,对改善空气质量和人们生活质量、保护生态环境、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实现循环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都具有非常现实和深远的意义。近年来,随着中国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及轿车逐步进入家庭,汽车尾气排放量已占据中国大中城市有害气体排放总量的50%,这些有害气体使中国成为全球环境污染的重灾区,各级政府承受的环保压力越来越大。大量试验结果表明,汽车使用E10车用乙醇汽油(即燃料乙醇含量为10%的汽油)后,可使辛烷值提高3%,燃烧更加充分、彻底,可减少一氧化碳排放25%~30%,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0%。
3、中国发展生物燃料乙醇产业将以非粮原料为主
作为国家战略性举措,生物燃料乙醇生产在“十一五”期间将坚持“因地制宜,非粮为主,重点支持以薯类、甜高粱及纤维资源等非粮产业发展。非粮燃料乙醇,尤其是纤维素燃料乙醇将是中国发展利用可再生生物质能源的基石和原料主体,是解决生物液体燃料的原料来源和降低成本的根本途径。在此目标实现之前,木薯或红薯、甜高粱将是理想的过渡性替代原料。中国拥有大量可种植高抗逆性能源作物的荒山、荒坡和盐碱地等边际性土地,能够转换为能源用途的农作物品种也很多,如甘蔗、甜高粱、木薯、甘薯等。广西、广东、海南、云南、福建、贵州、四川等省区均有大量的土地可用于种植木薯和甘蔗等非粮作物。而北方大部分省区都可种植具有耐干旱、耐水涝、抗盐碱等多重抗逆性的甜高粱。除此以外,还有大量的农作物秸秆可作为纤维素乙醇潜在原料。纤维素乙醇是业界公认的未来燃料乙醇产业的发展方向。中国秸秆资源量达6亿吨,其中约一半的数量被焚烧或有待开发利用。如果利用秸秆等农业废弃物转化生产燃料乙醇的技术在近期内得以实质性突破并投入规模化工业生产,则生物燃料乙醇在有效替代中国汽油消费、减少汽车尾气污染、提高农民收益和化解能源资源瓶颈方面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4、木薯是目前替代玉米等粮食燃料乙醇原料的最佳选择
木薯抗旱、耐瘠薄、适应性广泛,淀粉生产率高。种植面积广阔,基本上不与粮食争地,是中国的主要热带作物之一,适宜中国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栽种,在中国广东、广西、福建、云南、江西甚至湖南、四川等地都可以广泛种植。以木薯为原料的燃料乙醇具有成本低廉、工艺稳定可靠、不与人畜争口粮等突出特点。目前生产1吨木薯酒精大约需要7吨鲜薯,或2.6吨干片。木薯作为燃料乙醇原料的开发潜力很大,是过渡期内替代玉米等粮食作物的最佳选择。据华经视点研究中心专家初步估算,仅种植木薯一项,就可以满足全国推广10%乙醇汽油的需要。广西是全国木薯主要产区,目前年木薯产量将近800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75%,云南也是木薯的重要生产区,2006年云南各种薯类作物种植面积已达260万亩,年产薯类近1000万吨。另外,中国年产红薯1亿吨以上。每8吨红薯可生产1吨燃料乙醇。如果每年消化500万吨红薯,就可生产60万吨燃料乙醇。当然,红薯也是国内淀粉和食品的主要原料,同时面临其他产品的竞争,可利用的空间比木薯相对要小。按照有关专家预计,到2010年中国将加工薯类350万吨,生产40万吨燃料乙醇;到2020年将加工1100万吨薯类原料,生产150万吨燃料乙醇。
5、甜高粱开启了中国发展生物质能源的新途径
甜高梁是普通高粱的一个变种,比其他作物抗旱、抗涝和耐盐碱。甜高粱制取乙醇仅用其茎秆,籽粒可食用或做酿酒原料。大约16吨鲜高粱茎秆可以制取1吨燃料乙醇。近年来,中国自主开发了以甜高粱茎秆为原料生产燃料乙醇的技术,并已在黑龙江、辽宁、内蒙古、山东、新疆和天津等相对贫瘠或高盐碱地区、沿海滩涂地开展了甜高粱种植和制取燃料乙醇加工基地。甜高梁燃料乙醇工程的实施,不仅开启了中国发展生物质能源的新途径,还带动农民增收,拉动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但目前在甜高粱原料贮藏、甜高粱木质纤维素预处理技术,以及如何进一步降低纤维素酶制剂成本等方面仍有待实质性突破,生产加工技术问题是制约甜高粱燃料乙醇规模化生产的主要因素。
6、甘蔗作为乙醇原料不适合中国国情
甘蔗是重要的糖料作物,也是目前世界上用于加工燃料乙醇最为成功的农产品。巴西是世界上最大的以甘蔗为原料生产燃料乙醇和燃料乙醇生产成本最低的国家,中国南方甘蔗资源丰富,主要集中在广西、云南等省份。中国目前甘蔗年产量约为8500万吨,约17吨甘蔗或4.5吨废糖蜜可制取1吨乙醇,而且甘蔗渣还可以用于制取生物柴油。但由于国内市场对蔗糖需求量大,企业生产蔗糖所获利润高于燃料乙醇,加之随着国内食糖价格不断攀升,甘蔗燃料乙醇的生产成本大大高于玉米,所以,目前中国用甘蔗生产燃料乙醇还是空白。
7、推广纤维素燃料乙醇是解决原料成本高和来源有限的根本出路
生物液体燃料的研发和规模化生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物燃料生产的原料供应的可获得性。目前加工燃料乙醇大多使用的是玉米、小麦、大豆、油菜籽、甘蔗等粮食或经济类作物,但从能源的投入、产出分析,这种结构是不经济的。中国燃料乙醇今后的发展方向是“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虽然以木薯和甜高粱等非粮作物替代粮食作物可以做到不与人争粮,但仍需占用大量土地。只有大规模开发利用以秸秆和农业废弃物为代表的纤维素燃料乙醇生产技术,才是解决燃料乙醇原料成本高、原料来源有限的根本出路。目前美国、加拿大、日本等西方工业化国家都投入巨资研发试验以糖类和纤维素为原料的燃料乙醇生产技术,国内企业也纷纷开展以秸秆为原料的纤维素燃料乙醇项目技术研发,但从目前看,在技术上,尤其是以秸秆等纤维素为原料生产燃料乙醇的技术方面目前尚处于中试阶段,产品缺乏价格竞争力,估计短期内难以形成大规模工业生产能力。
更多生物乙醇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生物乙醇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