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报告大厅![登录]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报告大厅首页 >> 行业分析 >> 五金管件行业分析报告 >> 长三角模具业现状及未来趋势

长三角模具业现状及未来趋势

2010-03-13 08:58:00报告大厅(www.chinabgao.com) 字号:T| T

    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中国模具工业突飞猛进地发展,模具产值平均增幅达18%左右,在数量发展的同时,模具的技术水平也有很大的提升,即使这样的发展速度仍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长三角的模具市场在中国占有约四成份额,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长三角经济的快速发展,长三角的模具市场越来越被国内外各方人士看好,前途光辉灿烂。

    一、长三角地区模具工业现状

    长三角模具业发源于上海。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上海模具一直列全国之首。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国家有关部门对模具工业的重视和支持,加上模具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的宣传和促进,浙江省内一些地方政府开始将模具工业作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加以支持和扶植。如余姚市政府出台了〔2005〕47号文,在8款25条中,对模具的技术提升、标准化、信息化、核心竞争力、改变产品结构、购买机床设备等方面都有具体的优惠政策。使浙江的模具工业得到更为迅速的发展,模具市场规模在全国名列前矛。浙江省模具工业主要集中在宁波市和台州市,这两个地区共有模具生产厂点4000多个,其中专业模具生产企业2000多家,从业人员10多万人,模具产值200多亿元。宁波市的余姚、宁海、慈溪及鄞州主要生产塑料模,北仑以压铸模为主,象山和舟山以铸造模和冲压模具为主。宁波市模具总产值已超过140亿元。台州市主要模具生产企业集中在黄岩和路桥。塑料模具占大多数,模具总产值已超过80亿元。黄岩模具作为浙江地方特产,曾在美国匹茨堡举办的第17届发明展会上发布推广过。金华、温州、杭州、绍兴、嘉兴等地也有一定的实力。金华和温州的模具以自产自用为主,具有明显的特色。其他如杭州的中小型精密模具和绍兴的三角带橡胶模具等都有较高水平。嘉兴的模具皮纹加工等及导向件生产比较著名。浙江模具工业有6大明显特点:1、模具生产企业几乎都是民营企业,机制灵活、发展迅速;2、模具企业相对集中、已形成规模较大的模具市场,能发挥集体优势;3、模具在满足不同层次需求的同时,高水平的模具在快速发展;4、经过多次创业,已涌现出一批高素质的骨干重点企业;5、已自然形成专业化分工,主要企业特色明显;6、对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十分明显的拉动作用。以宁波和台州为代表的浙江模具工业近年来一直以每年15~20%的速度发展,高于全国发展总水平。近年来浙江模具技术水平提高也很快,在中国模具工业协会组织的多次评优活动中在优质模具方面浙江省占了较多比例。如在今年5月份举办的第十二届中国国际模具技术和设备展览会上,被评为精模奖(一、二、三等)共162项,浙江省占了74项,占45.7%。由于模具水平的不断提高,出口量也逐年有较大幅度地增加,如2007年出口模具2.12亿美元比2006年1.58亿美元增加34.2%。现已出口到欧美、东南亚、中东、日本、俄罗斯及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

    模具发展也形成了专业化分工,如黄岩、宁波地区有模具设计公司、模具型腔加工公司、模具材料、模具标准件公司和电加工、抛光、装饰皮纹加工、检测、热处理等专业协作加工点。因此浙江省的模具制造周期短、成本低、模具产品在国内外模具市场中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模具的发展拉动了浙江有关产业的发展,效果显著,如宁波和台州的塑料制品、汽车摩托车配件、家用电器等产品产值已超800亿元,对当地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

    江苏省的模具发展历史稍后于浙江省,民营模具企业比浙江省相对少些。但江苏模具无论从品种上、规模上、水平上都处在全国的前列。江苏省的模具主要集中在苏、锡、常一带,及南京市、江阴、镇江、徐州、扬州等地也有一定力量。江苏省的精密冲压模具在全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注塑模具、铸造模具和汽车覆盖件模具在国内也占重要的地位。

    苏州、无锡等地电子信息产业迅猛发展,形成了手机、照相机、笔记本电脑、液晶电视机等IT业模具产业,集成电路引线框架模具,以及集成电路塑封模具等精密复杂模具产业。南京长江、无锡的国盛、微研、昆山的鸿准、华富等企业生产的电子元件产品的精密级进模,苏州兰佩铸造、远轻模具等企业主要生产汽车发动机及轮毂等部件压铸模和铸造模,常州华威亚克企业生产的家电精密注塑模,南京南汽模具、江阴万奇企业、苏州汇众生产的汽车覆盖件模具,沙家浜的玻璃模具闻名遐迩,武进轮胎模具众多,昆山的大型模架,镇江船山精密模具标准件远销全国各地。目前江苏省有各类模具企业2000余家,模具年产值100多亿元,2007年出口模具1.92亿美元比2006年1.32亿美元增加了45.5%,模具产业成为该省的新兴工业之一。日本、韩国、新加坡、法国、荷兰、美国及我国台湾、香港地区的独资、合资企业很多,民营模具企业也不少。

    模具城的出现和发展,也是江浙两省模具工业发展的特征。余姚率先建设模具城,现开发面积达到1.2km2,总投资10.8亿元,500余家企业进驻。2007年销售额已达到20亿元。模具城内享有一些优惠政策,并搭建了检测中心、信息中心、交易中心、培训中心等配套平台,适应小批量、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加上配套的物流支持及明显的价格优势,具有较大的竞争力。

    宁海模具城占地1500亩、规划投资5亿元,已有150家企业入城,2007年销售已达10亿元。模具钢和模具标准件交易等中心和相关的物业管理设施使模具城迅速形成,并成为有一定规模的生产基地。

    北伦是我国压铸模具生产最为集中的地方,占地100亩的模具城将分为模具设计培训功能区、模具热处理中心区、模具精密制造区、国内外重点企业落户区等四大功能区域,将模具制造企业、配套辅助企业和研究开发机构等集中于模具城内相互协作,形成以压铸模为特色的生产基地。

    黄岩模具市场自发形成有20多年历史、大部聚集在西城一带,占地面积已达3000亩地。模具区内已形成功能齐全的社会协作网络,从设计、制造、装配、调试、检测和原材料及标准件供应等,都有专业化程度较高的企业在操作。路桥模塑园区首期规划用地845亩,投资1.8亿元,可年产塑料模550套、塑料制品4000吨。黄岩和路桥连成一片,将形成规模更大的模具集聚区。

    浙江其他地区如萧山、温州、金华、永康等地也在构建模具园区。

    江苏省模具实验区于1998年在昆山建成,现进驻企业500余家,年产值40多亿元,已建成集模具制造、模具标准件、材料、设备、教育培训、配套服务等比较完善的产业体系,形成了模具技术研究开发、成果转换、产业化为一体的高新技术示范基地。在昆山还有仕泰隆机械模具城,她将是一个以机械模具为核心的配套产业的交易平台。还有一个昆山国际模具城,正在建设中。

    在苏州浒关工业园成立了苏州高新国际模具城,首期开发27.2ka,二期开发106.7ka,规划成立模具材料交易中心,设备演示中心、设计中心、信息中心、检测中心、热处理中心、制造中心和人才培训中心等8大中心。

    在常州武进高新区成立了江苏长三角模具城,投资2.5亿元,占地面积10ka,重点建设“五大服务中心”。

    在淮安已在建设仕泰隆模具城,这将在苏北大地形成一个新的模具生产基地。

    江苏模具有6大特点:1、模具发展迅猛,装备水平和模具水平有很大提高。2、模具不断地优化,大型、精密、复杂模具所占比重明显提高。3、模具标准化、商品化、专业化进程加快,推动了模具发展。4、企业数字化、信息化技术得到重视,研发周期明显缩短。5、企业自主创新得到重视,品牌模具正逐步形成。6、具有集聚效应的模具城发展势头强劲。

    上海模具工业有深厚的基础,现有一定规模以上的模具企业3000余家,从业人员10万余人,2007年产值已超过180亿元,企业性质结构大致是:国有企业6%、民营企业56%、三资企业38%。民营和三资企业已成为上海模具工业的主力军。由于世界500强公司有90%已在上海设立了全球采购中心或分公司,再加上上海原有的强大经济基础,所以使上海模具工业具有强大的模具设计、制造能力,高新技术得到广泛应用,模具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较强。上海模具企业使用着各种代表世界先进水平的计算机模具软件。如Catia、UG、Pro/E、Cimatron、Delcam、Moldflow、AutoCAD等,许多企业也应用了CAD/CAE/CAM一体化技术、三维设计技术、ERP、PDM、MIS及INTERMET平台等信息管理技术以及高速加工、快速成型技术、逆向工程、热流道技术、敏捷制造、仿真和网络技术等高新技术,不少企业提出了“生产专业化、产品品牌化、企业现代化、市场国际化”的企业发展战略。上海模具工业拥有各种先进的工业设备,满足上海模具工业发展的需要。由于国际上大批知名的设备供应商齐聚上海,为上海模具工业的腾飞提供高效率、高质量的加工设备,如美国的摩尔座标磨床、辛辛那提的龙门加工中心;德国的DMG公司的各类精密设备;瑞士的阿奇夏米尔公司的电加工机床;瑞典的精密定位基准系统;意大利的蓝苞蒂机床;日本的牧野、森精机、三菱、沙迪克、大隈等公司的精密设备。目前上海已拥有500多台五轴高速铣。上海有强大的模具人才培训基地,并建立了人才培训机制。上海除10多所高等院校有模具专业,每年可培训出1000多名模具本科、硕士、博士外,还有20多所培训学校或中心,上海在劳动局内还有一个投资8000多万元的现代模具实训室。上海汽车模具发展迅猛,走在了国内同行前列,现有70余家在国内有影响力的汽车模具企业,生产冲压、塑料、压铸模具,包括覆盖件、仪表盘、内饰件、车灯、发动机缸体、变速箱等汽车零配件。上海还拥有几十条大型冲压流水线,在一般汽车模具企业都有龙门数控铣床、五轴数控铣床、高速数控铣床、龙门三座标测量机、三维五轴激光切割机等高精设备。上海率先推行了多项规范、标准,形成了较好的模具市场竞争秩序,如“模具价格表”、“模具行业合同文本”、“上海模具行约行规”、“上海模具行业诚信体系”、“塑料注射模标准模架”、“塑料注射模标准模架附加机构”、“上海模具制造工标准”、“上海模具中级工教材”、“上海模具高级工教材”。现正在制定“上海模具设计师标准”、“上海电切削工标准”、“上海模具技师、高级技师教材”、“压铸模标准模架”、“塑料模、冲压模、压铸模验收标准”。上述一些标准代表了目前国内最高水平模具的一种标准。

  综上所述,长三角地区与其他区域相比,拥有三大优势:

    一、长三角拥有先进的模具研发、设计、工艺、制造能力。

    二、长三角拥有良好的配套环境和巨大的模具市场。

    三、长三角拥有强大的模具人才培育机构。

    二、长三角地区模具工业未来发展趋势

    近年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机械、建材、家电、办公设备、电子通讯、仪器仪表等行业发展很快,特别是汽车工业和电子信息产业的高速增长,另一方面,伴随着工业发达国家模具制造业向中国转移的加强,客观上带动了中国模具市场容量的迅速扩大,因此可以预测长三角地区模具工业未来发展速度将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预计达到年均20%以上的速度。十五期间,珠三角地区是中国模具市场发展较快的地区,但现在各方面显示,长三角地区发展已经快于珠三角地区,这种势头将贯穿于十一•五期间或更长时间。据有关资料报道,长三角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经济规模占全国经济的22%左右,而珠三角则为10%。在8月6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要加快长三角一体化,意在通过空间结构的调整,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江浙沪3省目前都尚处经济转型期,仅凭一省之力、一地之力无法解决所面临的各种挑战,必须充分利用长三角区域经济合作的优势,充分利用三地之间客观存在的资源结构的互补性,形成产业分工,加快长三角经济的融合。中央的决策、市场的需求,都给长三角地区模具发展又一次提供了巨大的空间。为了提高装备水平和发展能力,各种模具加工设备及软件等在长三角模具市场上将继续旺销,其中模具CAD/CAE/CAM和CAPP、PDM、ERP等软件,以及其一体化、智能化的信息集成生产技术,包括高速铣削在内的快速制模技术及设备,高性能电加工技术及设备,精密测量技术及设备,先进的模具型腔表面处理技术及设备,深孔加工和试模设备,热流道技术及其元件和系统,高质量的模具材料及模具标准件等都将成为众多模具企业竞相购买的对象,市场容量很大,其他为模具服务的产品市场也同样有很大容量。

    长三角模具出口前景很好,目前占全国出口的40%,每年还在快速地扩大,如2007年出口就比2006年增长38%,保持着强劲的上升势头。预计进出口模具的逆差将会大幅度减少。长三角模具在高速发展中将对一切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不足之处,通过国内外各种交流和合作,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相互融通中逐步得到改善。但随着国际经济大环境的变化,世界金融危机、能源危机、粮食危机产生全球经济危机必将波及我国。如今年上半年汽车产销同比增长16.71%和18.52%,还是低于上年同期22%以上的增速。10月份全国乘用车销售512929辆,比上月下降4.6%,这已经是今年以来国内第6个月乘用车销售环比下降,下半年车市状况已不容乐观。据分析,11月份仍蒋负增长,全年国内乘用车市场的增幅肯定小于10%。汽车销量减少,肯定要影响汽车模具的发展。面对现况,长三角模具界已着手调研、商讨对策,在这新形势下,正是模具界资源重组、优势互补、分工合作、自主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大好时机。展望未来,长三角模具企业将越来越多的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模具水平和技术含量将进一步提高,模具专业化生产和模具城将继续发展,模具出口市场将进一步活跃,模具工业将在一个较长时间内持续快速发展。

 

更多模具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模具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

(本文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书面许可,请勿转载)
报告
研究报告
分析报告
市场研究报告
市场调查报告
投资咨询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行性报告
项目申请报告
资金申请报告
ipo咨询
ipo一体化方案
ipo细分市场研究
募投项目可行性研究
ipo财务辅导
市场调研
专项定制调研
市场进入调研
竞争对手调研
消费者调研
数据中心
产量数据
行业数据
进出口数据
宏观数据
购买帮助
订购流程
常见问题
支付方式
联系客服
售后保障
售后条款
实力鉴证
版权声明
投诉与举报
官方微信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