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报告大厅![登录]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报告大厅首页 >> 行业分析 >> 互联网应用行业分析报告 >> 到底是什么阻碍了数字家庭的实质性推进?

到底是什么阻碍了数字家庭的实质性推进?

2011-02-25 15:39:00报告大厅(www.chinabgao.com) 字号:T| T

    数字家庭已经推广了好几年,但至今还没有让普通老百姓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大凡在国内推广普及进展不顺利的事情,都以不掌握核心技术、没有相关标准等来推卸责任。事实上,我国已形成了e家佳、闪联、广联等三大数字家庭标准体系并立的局面,闪联、e家佳还得到国际上的承认。显然,标准缺失不是发展数字家庭的主要障碍。再者,横跨消费电子、家用电器、通信网络、软件协议、内容服务等行业的数字家庭其实是多领域的技术融合,并不需要革命性的技术革新,更多的是技术整合。那么,到底是什么阻碍了数字家庭实质性推进呢?

    首先,标准体系不统一。当前我国有三大数字家庭标准体系,e家佳侧重家用电器之间的互联互通;闪联更多的是家庭电子产品之间的智能互联;广联成立时间较晚,欲打造以电视机为核心的家庭数字服务平台。显而易见,三者的着力点不同,对数字家庭的理解肯定有偏差。虽然中国数字家庭市场足够大,但标准体系不统一以及对数字家庭内涵理解的不一致,造成了业界的条块分割和企业之间的割裂。这是数字家庭应用迟迟不能落地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次,缺少实质性的业务。数字家庭推广目的是什么呢?如果仅仅是家庭内部电子电器产品之间的互联互通,没有任何意义。数字家庭本应是通过电子电器产品之间的互联互通,为家庭成员带来生活和工作上的便利,这种便利并不是简单替代人的劳动。当然,通过无线通信技术,实现窗帘的自动开关、微波炉的远程控制等简单功能,这也不是数字家庭的终极目的。数字家庭需要为广大老百姓提供实质性的业务内容,比如智能用电、智能节水、远程感知、智能防火、远程医疗等。很显然,当前国内三大标准联盟在有关数字家庭业务创新上做得还远远不够。

    所以,发展数字家庭产业亟待破除标准体系的条块分割,立足以人为本的理念,紧跟技术进步,开拓能够方便人们家庭生活的新业务。其实,在三网融合政策的指导下,数字家庭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甚至有人认为数字家庭正是三网融合的最佳载体。对于今后数字家庭的推广普及,笔者认为应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第一,成立国家层面的协调机构,推动跨行业合作。

   基于数字家庭具有跨行业、技术交叉、业务融合等特征,建议成立国家层面的协调机构,或者采取由某一部委牵头、相关部门参与的模式,尽快推进标准统一、平台统一等较为紧迫的工作。当然,把三大标准体系统一起来有一定难度,谁也不会无端放弃自己研发的技术标准,毕竟各自都为此付出了巨额投资

    但是,中国雄厚的数字家庭产业以及与之相应的庞大用户市场,足以支撑国家有智慧、有能力妥善解决标准统一问题。

    第二,与三网融合同期进行试点,加快产业化进程。

   三网融合最终落脚点就是数字家庭,或者说数字家庭恰是三网融合的最佳载体。在积极推动三大网络以及业务融合的同时,也应把三网与家庭网络的融合提升到同等高度。此外,为配合三网融合在全国试点,建议有条件的地方同期进行数字家庭建设试点。目前广东已建立国家数字家庭应用示范产业基地,四川绵阳在三网融合试点方案中明确了同期推进数字家庭建设的构想。

    第三,不断创新业务,丰富数字家庭内涵。

   正如上文所述,数字家庭不仅是家庭内部电子电器产品之间的互联互通,更重要的是在互联互通之后形成由智能控制中心进行统一管理,进而衍生出能极大方便人们生活和工作的新业务。在这一思路下,发展数字家庭产业不能把目光停留在家庭内部,不但要跟踪三网融合技术的最新进展,而且还要与物联网、智能电网、智慧城市等更大范围的技术结合起来。比如,闪联正在推动的智能用电其实正是智能电网技术在家庭终端领域的延伸。又如,借助物联网技术可以更大范围实现家居生活的智能化,人们可以通过通信网络实现对家庭设备的远程感知和控制。这些新业务的创新正是数字家庭内涵丰富的结果。

更多数字家庭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数字家庭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

(本文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书面许可,请勿转载)
报告
研究报告
分析报告
市场研究报告
市场调查报告
投资咨询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行性报告
项目申请报告
资金申请报告
ipo咨询
ipo一体化方案
ipo细分市场研究
募投项目可行性研究
ipo财务辅导
市场调研
专项定制调研
市场进入调研
竞争对手调研
消费者调研
数据中心
产量数据
行业数据
进出口数据
宏观数据
购买帮助
订购流程
常见问题
支付方式
联系客服
售后保障
售后条款
实力鉴证
版权声明
投诉与举报
官方微信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