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报告大厅![登录]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报告大厅首页 >> 行业分析 >> 五金管件行业分析报告 >> 日本地震对全球模具产业影响分析

日本地震对全球模具产业影响分析

2011-03-15 16:18:00报告大厅(www.chinabgao.com) 字号:T| T

    日本的模具制造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据国际模具及五金塑胶产业供应商协会常务秘书长罗百辉介绍,日本共有模具生产厂约10000家,其中20人以下的占91%以上,即日本模具业以中小企业为主,主要靠专业化分工,完成高质量的模具设计、加工。在加工方面,大量采用无人看管的加工单元,或者通过计算机进行联机控制。在设计制造部门几乎都采用CAD/CAE/CAM技术,进行动作仿真分析、DNC(直接数字控制)加工。模具的技术开发主要向高精度、高速度、长寿命、复杂、大型、一体化和高性能诸方面发展。由于日本的专业化分工做得好,中小模具企业的整体制造水平高,使“日本制造”的模具成为一种品牌、优质的象征。

    3月11日日本东北部近海发生9级地震,引发多处海啸,由此造成一系列工厂停产、福岛核电站停止供电并发生泄露,死亡失踪人数达数万人。这次地震的重灾区东北部地区并不是日本最主要的工业区,但该地区也集中了汽车、IT电子、半导体、石化塑料等众多重要产业工厂,该地区经济规模占到日本国内生产总值(GDP)的8%左右。国际模具及五金塑胶产业供应商协会常务秘书长罗百辉表示,目前来看,汽车、IT电子业遭受损失最为严重,由于零部件供应震后受阻,日野、三菱、丰田、本田、尼桑、大发等8家日本汽车制造商14日起将暂时关闭在日工厂。其中,日本三大汽车厂商丰田、本田、日产一共有22家工厂已经关闭。停产的三家日本车企,包括雷克萨斯、英菲尼迪及讴歌品牌。其中,丰田进口量排名在第三位,仅次于奔驰及宝马。IT电子业界,索尼关闭了6座工厂;松下选择了暂时停产;东芝也关闭了位于岩手县的微控制器工厂。此次地震并未给这些电子芯片工厂的厂房或生产设备造成太大破坏,但设备检修、电力供应不足以及交通损坏,都将影响芯片供应。

    据不完全统计,日本对中国出口金额较大的行业主要情况是:(1)机械20-30多亿美元/月;(2)化工15-20亿美元/月;(3)制成品15-20多亿美元/月(钢铁产品7亿,有色金属3亿,金属模具及制品2亿,橡胶模具及制品6000万,纺织纱线及织物2亿,非金属矿物器具1亿多,纸及纸制品4000万);(4)电子、电机30多亿美元/月,其中半导体子项目有10多亿,集成电路7、8亿;(5)运输设备6亿多美元/月:机动车和机动车零部件各约一半;(6)“其他”项目12亿美元/月:其中,科学光学仪器6、7亿美元每月。罗百辉认为,地震将导致汽车、IT电子、机械模具等产业上下游供应链危机。传统制造产业的模具包括:汽车覆盖件模具、汽车零配件及电子模具、家电产品模具、消费电子类模具、移动通讯产品模具、OA模具、医疗用品模具、仪器仪表模具、塑料日用品及玩具模具、航空航天组件模具、轨道交通相关制品模具、各类机械成型相关产品模具。在服务汽车、机械、电子、家电等传统制造业的基础上,众多新产品也将为新能源、医疗器械、航空航天、节能减排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模具制造业将支撑新兴战略产业的发展,为新一代IT信息技术产业服务的具有传感等功能的精密、超精密模具;为生物产业服务的医疗器械精密超精密模具;为节能环保产业服务的高光无痕及模内装配装饰模具、叠层模具和旋转模具、多色多料注塑模具、多层共挤复合模具、多功能复合高效模具、LED新光源配套模具和高效节能电机矽钢片冲压模具;为新能源产业服务的兆瓦级风力发电机新型浆叶模具和主轴模具及电机模具;为新能源汽车产业服务的塑代钢和轻金属代钢模具、节能型汽车混合动力装置模具、汽车覆盖件热成形模具及多工位自动化冲压模具等智能模具都将受到关联影响。虽然日本的主要制造厂商并未受到灾难性损害,但由于地震导致交通中断,原材料供应受到影响,成品也无法运至机场或港口。由于日本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极其重要,因此供应链危机将在数月内给日本厂商乃至全球厂商带来损失。

    最近几十年,日本企业一直向外扩张,把制造基地设在海外,有人认为这是“空心化”。国际模具及五金塑胶产业供应商协会秘书长罗百辉认为,日本向来是以“产业立国”,产业向外转移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核心技术和利润掌握在自己手上。日本公司的特点是以商业网络为主体,比如几家大型汽车公司,都和中国建立了合资厂,留给中国企业的利润只在组装环节,其他利润最丰厚的如零部件、发动机、高端内部装饰等,牢牢掌控在日本企业手上。日本一直是以“产业立国”,很多合资企业看似生产工厂,实则是在中国布下的销售网络,通过这种方式进入中国市场。而且把中国的品牌也纳入了日本经济的共同体中。比如长虹、海尔等,表面上看是中国的品牌,但显示器等核心零部件都是日本的,留给中国的只是一个牌子。这些都可以从白益民先生著作《三井帝国在行动》、《瞄准日本财团》等可见一斑。

    此次地震对日本相关产业的破坏程度有多大?对日本产业经济素有研究的白益民先生认为,要从两方面分析。一方面,在过去30年间,日本的产业扩散在全球各地,GNP(国民生产总值)每年保持百分之十几的增长,单从经济上看,已经在海外打造了一个新的日本。它创造的许多GDP(国内生产总值)被统计到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尽管看上去经济增长停滞,但这只是表象。从这个角度来看,本土发生的大地震对日本经济以及重要产业不会造成特别大的影响。另一方面,日本财团构建了“雁行形态”,即以本土企业为雁头,掌握最上游的产品和技术;其次是韩国和台湾地区,主要为日本技术做配套;最后才是大陆地区所扮的“雁尾”角色,为“日本制造”做组装,处于产业链的最下游。从这个角度而言,受地震破坏的日本本土产业,不可避免地要波及到下游,特别是中国大陆的一些工厂。所以综合判断,地震对其国内经济不会有根本性的影响,恢复起来也比较快。

    白益民表示,日本是电子产品生产大国,此次地震对全球的电子产业肯定会有较大影响。东芝的一家芯片工厂因地震而停工,和电脑里的CPU不一样,东芝生产的芯片用于更高端的产品,比如手机、闪存、汽车的自动控制系统等。如果代理企业拿不到货,肯定会囤积惜售,对价格的影响要看工厂的破坏程度和恢复进展,如果工厂能够很快恢复运转,价格不会大涨;如果工厂停产一段时间,那么全球芯片价格肯定会涨。其他产业,如钢铁,不会对全球铁矿石市场产生太大影响,因为日本目前已经集中生产高档钢材(如汽车板材),而大量粗钢从中国采购。这次地震可能会影响日本高档汽车板材对中国的出口,而长远看日本地震重建会增加对中国粗钢的进口。

    日本除了在很多领域把控着核心技术,也掌握着产业链中利润最丰厚的环节,给大部分全球其他市场的合资厂只留有组装环节的利润,这种“产业立国”的经济模式也是值得中国企业学习的地方。当前需要警惕的是国际对冲基金及资本家通过制造舆论,夸大损失,趁机抽走资金,那将对全球经济的发展都产生严重冲击,如果日本资本被抽走,全球产业关联体都将受到非常大的冲击。

    美国现有约7000家模具企业,90%以上为少于50人的小型企业。由于工业化的高度发展,美国模具业早已成为成熟的高技术产业,处于世界前列。美国模具钢已实现标准化生产供应,模具设计制造普遍应用CAD/CAE/CAM技术,加工工艺、检验检测配套了先进设备,大型、复杂、精密、长寿命、高性能模具的发展达到领先水平。但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面临后工业化时代的大调整、大变革,也面对强大的国际竞争——来自成本压力、时间压力和竞争压力。

    德国一向以精湛的加工技艺和出产精密机械、工具而著称,其模具业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对于模具这个内涵复杂的工业领域,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德国模具制造厂商形成了一个共识:即全行业必须协调一致,群策群力,挖掘开发潜力,共同发扬创新精神,共同技术进步,取长补短,发挥好整体优势,才能取得行业的成功。此外,为适应当今新产品快速发展的需求,在德国不仅大公司建立了新的开发中心,而且许多中小企业也都这样做,主动为客户做研发工作。在研究方面德国始终十分活跃,成为其在国际市场上保持不败的重要基础。在激烈竞争中,德国模具行业多年保持住了在国际市场中的强势地位,出口率一直稳定在33%左右。据德国工、模具行业组织——德国机械制造商联合会(VDMA)工模具协会统计,德国有模具企业约5000家,2003年德国模具产值达48亿欧元。其中(VDMA)会员模具企业有90家,这90家骨干模具企业的产值就占德国模具产值的90%。

    新加坡是一个只有300万人口的小国,在上世纪80到90年代,政府重视和支持精密模具的发展,出台了很多政策,使模具工业得到快速增长,促进了新加坡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加坡拥有各种类型模具以及精密加工相关企业超过1000多家,模具年产值超过45亿人民币,在亚洲模具业中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力和作用。模具企业中上市的有10多家。新加坡65%以上企业生产的模具都是为电子相关业配套的,生产的模具不是大型的,但都是高精密、高水平的模具。新加坡模具企业主要集中在半导体框架/封装模具、五金冲压模具、塑胶模具、硅橡胶模具等领域。

更多模具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模具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

(本文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书面许可,请勿转载)
报告
研究报告
分析报告
市场研究报告
市场调查报告
投资咨询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行性报告
项目申请报告
资金申请报告
ipo咨询
ipo一体化方案
ipo细分市场研究
募投项目可行性研究
ipo财务辅导
市场调研
专项定制调研
市场进入调研
竞争对手调研
消费者调研
数据中心
产量数据
行业数据
进出口数据
宏观数据
购买帮助
订购流程
常见问题
支付方式
联系客服
售后保障
售后条款
实力鉴证
版权声明
投诉与举报
官方微信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