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报告大厅![登录]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报告大厅首页 >> 行业分析 >> 管材行业分析报告 >> (none)

(none)

2013-01-23 15:29:31报告大厅(www.chinabgao.com) 字号:T| T

  中国铜工业发展现状。产量与消费量不匹配。我国铜矿资源的特点是中小型矿床多,大型、超大型矿床少,这一特点使得我国铜矿山建设规模普遍偏小。虽然国家大力发展铜矿业,但成效并不显著。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统计,2003-2005年我国铜矿基础储量经历了急速的下降后,2006年因为发现大型矿床,基础储量攀升到了3070万吨。此后,铜矿储量有小幅波动,2010年底全国铜矿基础储量为2870万吨,创下了近5年来的新低。

  另一方面,我国铜冶炼及消费规模还在扩张,虽然国内精炼铜产量逐年稳步增加,“十一五”期间保持13%左右的年增长率,但产量与实际消费量仍不匹配,如此将导致我国铜资源自给率保持在低位,铜矿业成为我国铜工业健康发展的约束资源。

  对外依存度高。我国是全球精铜消费的第一大净进口国,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在铜进出口方面一直采取“宽进严出”的政策,近年精铜进口量仍处高位。金融危机以前,中国每年进口精铜量维持在100万吨以上的水平;金融危机期间,受铜价暴跌的影响,精铜进口量小幅下滑。出口方面,由于国家高税收政策的限制,出口量较小,但仍呈小幅增加的态势。此外,尽管废铜进口整体态势依然向好,但由于受到融资难及海关行政的影响,国内废铜进口的加速度已开始下滑。

  “十二五”规划对铜工业的发展要求。提高产业集中度。我国大型铜矿少、贫矿多的特点导致国内铜冶炼业规模普遍较小,集中度亟待提高。到2015年,将实现前10家企业的冶炼产量达到全国的90%,以提高铜资源的利用率、完善国内铜的定价机制。

  加快资源基地建设。以加快境外铜原料供应基地建设为重点,积极推动境外资源勘探,在资源丰富的国家和地区,依托具有国际化经营能力的骨干企业,建立与资源所在国利益共享的对外资源开发机制。通过对境外、国内资源的勘探、开发,有效增加境外权益资源量和国内资源储量。到2015年,新增铜精矿生产能力130万吨/年。

  加快再生铜回收。由于目前国内消费领域大量有色金属产品尚未进入报废高峰期,国内回收的废金属还无法满足日益发展的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原料需求,进口废金属仍然是我国再生有色金属产业的重要原料来源。目前,国内年回收废铜约60、70万吨,进口400万吨。随着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产品更新换代的加快、国内再生资源所占的比例将会越来越高。到2015年,再生铜占当年铜产量的比例将达到40%左右。

  除此之外,大力发展精深加工、进行节能技术改造等也是“十二五”发展的重点。“十二五”将是铜冶炼工业转型的黄金时期。虽然国内生产地集中在华东地区,该地区铜生产量占全国总量的52%左右,其中安徽、江西两省产量约占30%,但铜的主要消费地则在华东和华南地区,二者消费量约占全国消费总量的70%。2010年中国全年铜消费量近700万吨,同比上涨幅度超过11%。2000年至2010年,中国精铜需求维持着稳定的增长势头。2010年中国全年铜消费量近700万吨,同比上涨幅度超过11%。回顾历史,中国的精铜需求自2000年以来平均增长速度达到15%(而全球精铜需求增长率仅为2%),这带动了中国的年度需求总量由2000年的188万吨大幅上涨至2010年的700万吨,拉动中国铜消费占世界消费比例由1%升至37%。中国铜需求的大幅扩张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国内铜冶炼行业的发展,“十二五”期间将迎来铜冶炼工业转型的黄金时期。

  2013年,全球铜供需情况如何,各个机构预测数据各不相同。供给方面,罢工及劳资纠纷导致的全球铜原料供应风险仍然较大。需求方面,由于全球经济放缓,铜总体需求下滑已是不争的事实。而中国铜消费占全球消费量的40%左右,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忧虑一度引发市场对铜需求前景的悲观看法,但结合国内用铜行业的发展前景,中国需求仍值得期待。整体而言,全球铜需求正处于由紧缺向平衡乃至过剩转变的过程。

更多铜管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铜管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

(本文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书面许可,请勿转载)
报告
研究报告
分析报告
市场研究报告
市场调查报告
投资咨询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行性报告
项目申请报告
资金申请报告
ipo咨询
ipo一体化方案
ipo细分市场研究
募投项目可行性研究
ipo财务辅导
市场调研
专项定制调研
市场进入调研
竞争对手调研
消费者调研
数据中心
产量数据
行业数据
进出口数据
宏观数据
购买帮助
订购流程
常见问题
支付方式
联系客服
售后保障
售后条款
实力鉴证
版权声明
投诉与举报
官方微信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