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报告大厅![登录]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报告大厅首页 >> 行业分析 >> 金属行业分析报告 >> 有色产业结构升级方兴未艾

有色产业结构升级方兴未艾

2014-01-07 17:24:45报告大厅(www.chinabgao.com) 字号:T| T

  2013年,有色政策迭出,这其中以年初启动的“绿篱行动”为典型代表。

  2月,《海关总署关于进一步加强进口固体废物监管,严厉打击“洋垃圾”走私的工作意见》发布,自此开启了长达10个月的“绿篱行动”。在此期间,有色金属废料的进口出现了明显的下降,特别是废铜进口。海关数据显示,1—11月,中国进口废铜量接近398万吨,累计同比下滑9.9%,前年同期进口量为441.6万吨。这主要是由于一方面,“绿篱行动”的开展,使得各地海关在具体操作层面,对废料进口增加了一定的阻力,例如提高了进口废料抽查比例,对货物滞留港口征收额外费用,因为部分口岸检验设备不足导致通关速度减慢等问题,这使得国内进口商资金周转的压力加大。另一方面,基于对中国“绿篱行动”的政策顾虑,为避免不必要的贸易纠纷,海外供货商亦倾向于减少对中国的出口。

  除“绿篱行动”之外,过去一年我们还见证了外管局“20号文”在融资铜市场激起的千层浪,以及年内两轮铝减产,海外LME仓储制度的改革,下半年铅锌的环保风波等。

  上述重要的政策与调整,给予整个有色产业改革的信号。改革,一方面体现在,将环保与有色产业之间的矛盾解决提升到一个更高的位置。另一方面,面对有色产能过剩而利润薄弱的窘境,着力推动“精致化”、“清洁化”、“高效化”产能格局的建立。

  事实上,我们从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也领会到本届决策层对于“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视程度明显强于往年,且此次会议还专门提出以环保等约束手段来治理产能过剩,这进一步佐证了我们上文的判断。归根结底,当前我国有色金属产业已开始加速进入一场结构升级的改革大战,目前我们所看到的这些仅仅是最初的序幕而已。

  期盼有色“精致化”时代到来

  伴随着未来这场结构升级战的不断推进,有色产业在改善产能过剩、优化产能布局与效率、提高生产对环境的友善程度等方面,很有可能迎来彻底的转变,一个“精致化”产能时代或将到来(这里的“精致化”,我们定义为产能向资源禀赋占优的区域或组织集聚的过程)。

  在过去一年中,我们看到了铜产业暴露出的诸多问题,例如原料进口依赖度偏高、铜下游产能扩张过快、铜加工企业集中度偏低等。而今年,我们认为原料特别是铜矿的进口依赖度将进一步提升,不过。下游产能的扩张或有所放缓。此判断主要是基于铜产业持续承受的环保压力。

  2013年长达10个月的“绿篱行动”,令废铜进口显著下降,而据了解,目前决策层有意将“绿篱行动”常态化,即形成一个长效机制,长期约束和规范有色废料的进口。加之受内外比价限制,废铜进口在中长期内或将保持相对低位。这会引起以下三方面的变化:

  第一,为弥补废铜进口的减少,对铜精矿的进口会增加,再考虑到明年TC/RC的提高,这使得铜矿进口依赖加剧。第二,由于废铜进口限制,更多的铜冶炼企业转向粗炼设备的投产,即粗铜产能得到提升,这使得原本存在于粗炼环节的生产瓶颈趋于消失,精铜供给受到废铜的影响将日益减弱。第三,当废铜供应紧张时,下游铜加工企业将不得不购买价格更昂贵的电解铜,这使得原本盈利水平就低的中小加工企业业绩进一步下滑,这或许能够抑制未来下游产能的过快扩张,同时在优胜劣汰中,大幅提高铜加工产业的集中度。而集中度的提升,能够为“精致化”产能格局的建立打下坚实的基础。

  此外,国内铜精矿同样受到环保问题的困扰,2013年包括江西铜业城门山铜矿在内的多个铜矿山被列入了国家环保部通报整改的环境违法企业名单,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国内铜精矿阶段性的产出受阻。从统计数据来看,1—11月,铜精矿产量累计同比增速在5.4%,远低于去年同期的累计同比增速29.7%。2014年,相信决策层在环保与有色之间的矛盾平衡上依然不会松懈,国内自产铜精矿的增速很有可能进一步下滑,这也许能够抵消一部分海外铜矿放量给价格带来的负面影响。不过,由于铜矿进口量的上升,国内铜市自2012年开始的过剩格局依然难改。

更多废铜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废铜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

(本文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书面许可,请勿转载)
报告
研究报告
分析报告
市场研究报告
市场调查报告
投资咨询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行性报告
项目申请报告
资金申请报告
ipo咨询
ipo一体化方案
ipo细分市场研究
募投项目可行性研究
ipo财务辅导
市场调研
专项定制调研
市场进入调研
竞争对手调研
消费者调研
数据中心
产量数据
行业数据
进出口数据
宏观数据
购买帮助
订购流程
常见问题
支付方式
联系客服
售后保障
售后条款
实力鉴证
版权声明
投诉与举报
官方微信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