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报告大厅![登录]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报告大厅首页 >> 行业分析 >> 地区相关行业分析报告 >> 2015年“互联网+钢企”如何做加法

2015年“互联网+钢企”如何做加法

2015-04-23 15:20:17报告大厅(www.chinabgao.com) 字号:T| T

  互联网的全面渗透不仅能够增加信息透明度,降低交易成本,提供物流、金融等衍生服务,还能为传统钢铁企业提供大数 据分析,准确预测市场需求,帮助传统钢企按需求制定生产计划,合理控制生产节奏,研发、生产高附加值产品,真正享受“互联网+”的红利。

  未来,钢钢网会将平台现有的会员、金融、线上物流等优势与杭钢的庞大资源、线下物流充分对接融合起来,为钢铁产业链上的所有用户进一步的提供包含更多行情资讯、现货交易、金融服务的“一站式”综合服务。相信钢铁电商与传统钢企的联姻将唤醒行业的又一春。

  传统钢贸“流水落花”

  经济下行,是“水落而石出”的良机。过去看不清楚或者不愿看清楚的东西,到这时候,你不想看都不行。

  据中物联钢铁物流专委会提供的一份行业调研报告,自2012年钢贸危机以来,在“温水煮青蛙”式的慢跌行情及价格无支撑可寻的心理煎熬下,众多贸易商逐渐退市。据不完全统计,上海近70%、全国其它地区近30%的钢贸商退出行业,全国钢贸商数量从20万家迅速缩减到10万家左右,市场活跃度进一步降低,行业重新洗牌在所难免。更多行业资讯可查询钢铁行业分析及市场研究报告

  当然,以上的统计数据,不同的机构有不同的调查结果和测算。但是有一点几乎可以说是肯定的:传统商贸的运营模式和盈利模式已经走到尽头。这种“尽头”式的暗淡,已不是一种感觉,而是可以用“数目字”清晰地进行“描绘”:

  ——微利无利已成市场常态。估计整个传统钢贸界,六成以上钢贸企业吨钢净利低于10元。近半数的企业已对自己的盈利能力没有信心,近年来不断调低自己的盈利预期,有的已经在评估自己年度的亏损控制范围。

  ——盈利来源单一导致利润低下。大部分传统钢贸商的盈利来源仍主要是“倒买倒卖”赚差价。这种传统的“低买高卖”的单一模式,时至今日已不能适应市场形势的变化。

  ——融资问题成最大制约因素。有评估认为,至少六成以上企业自有资金低于3000万元,若去掉包含其中的注册资金、固定资产等,实际用于经营的流动资金可能还不足注册资金的十分之一。

  其实,在不少钢铁业界的人看来,传统商贸的问题,早在市场“红火”的时候,已在悄悄积累。到了该“水落石出”时,总体爆发。钢贸危机,重复质押贷款,当然是“经济无德”和“经济不规”的问题,但实质却是行业模式难以为继的一种根本上的“征象”。钢铁本身赚不到大钱了,他才会想着法子“借钢铁”做钢铁之外的事儿。

  钢铁电商“烧钱”何时了?

  尽头之处,即起头。传统钢贸之“末代”,就是钢铁电商之“初代”。任何创新,“飞来峰”是极少的,甚至没有,都是借着“末代”的肩膀而登高的。其实,创新在某种意义上是对“疑无路”式的失败的一种“深情拥抱”。

  目前,在全国钢铁电商业界走得最快、做得相对最完备的上海钢联属下的钢银平台,在电商运营新模式的设计上,对于旧模式的“针对性”是极强的。上海钢联董事长朱军红在与记者的交流中,总体说了电商的三大好处:一是透明;二是高效;三是安全。每说一点,都会与传统商贸中暴露出来的“难以为继”处进行对应性的比较。钢铁电商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在行业“难以为继”处的“为继之法”。

  据中物联钢铁物流专委会的最新调查,目前全国钢铁类电子交易平台已增至178家,在全国大宗电商平台总数中占到27。6%左右,呈现“井喷”态势。去年全国第三方钢铁电商平台交易量(自营+撮合)超过6000万吨,总交易额破2000亿元大关,全国钢材网上销售量的占比已悄悄达到了近10%。

  不管今后钢铁电商会在哪一种盈利模式上“稳定”下来,其先决的基础条件是形成电商平台的产业链“闭环”。这里面,有一个“辩证关系”:电商平台应该是最开放的平台,同时又是不能有“敞口”的平台。最开放,就是它向社会上的一切有关联和合规的资源开放;无“敞口”,就是开放平台在完成资源集纳之后,要形成采购、销售、融资、结算、运输、配送等“前后道”环节的闭环运作,以此降本增效、保障安全、控制风险。上海钢联的钢银平台基本完成了这个闭环,最新推出的“运钢网”一上线,运营效果就显现出来,车辆、线路、往返路程等等因素的平台配置,大大提高了效率,压缩了物流成本。

  但是,对于国内大部分的钢铁电商平台来说,目前的状态要比这“原始”得多,基本还是处于信息撮合和交易撮合的阶段。电商经济的最突出特点是“共享经济”,共享意味着在交易撮合上将长期处于“免费时代”。从这个基本点出发,如果钢铁电商想在交易环节赚大钱,那无疑是外行的“缘木求鱼”。现实的路径只能是,以免费求“人气的集聚”;在人气的背后“延伸开拓”,在物流和融资等衍生环节酝酿未来的“大事业”。

  这个“大事业”,阿里巴巴等消费品互联网行业,走在了前面。像钢铁这样的B2B电商,企业对企业、产业对产业,“前景很光明、份量也很重”,但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出来,只能落实在“自古成功在尝试”的这一句老话上。

  钢铁“互联网+”如何做“加法”?

  钢铁电商尚“立足未稳”,钢铁“互联网+”的一张更大的“网”已经覆盖而来。一下子,在这张更大的“网”中,钢铁电商将退居“网格”或者“网眼”的位置。

  钢铁“小网”与“大网”的关系,已经引发业界的思考。作为中国钢企的领头者,宝钢的探索应该说是比较领先的。宝钢股份总经理戴志浩最近详细地作了相关的介绍。在他看来,电商一开始是在“线上”做大影响力,但一旦“做大”后,马上就会面临最大的难题,就是“线下”的实体。钢铁电商更是如此。

  宝钢在国内外同行中,一个比较独特的优势就是,从20年前就开始建立一个相对完善的线下实体网。今后,虚拟网和实网“两网融合”,就是最理想的状态。到目前为止,宝钢在全国各地已经有60多家加工配送中心,未来还会进一步加大这一方面的投入。这是目前国内任何一家钢厂、任何一个贸易商、任何一个电商交易平台都不具备的。

  接下来,钢铁“互联网+”的那个“加号”,就会在整个钢铁业的制造、贸易等领域进行“智慧整合”,利用信息化技术、互联网技术,不仅把企业内部的边界打通,而且将站在行业的高度,跨行业地打通和上游供应商、下游用户系统之间的边界。未来,通过电商这个平台,可以帮助钢厂找到最终用户,可以让整个生产过程的物流效率最高。钢厂可以第一时间看到汽车厂新接订单的变化,以此来决定要生产什么钢材。

  在新近的一次“创新大讲堂”上,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面对南洋模范中学的高中生发表演讲时说,“互联网+”的关键在于那个“+”,它不是虚幻的东西,而是要实实在在与社会和生活结合。这一点与戴志浩不谋而合。宝钢股份总经理也认为,互联网不是“为互联网而互联网”,互联网只有和传统的产业嫁接在一起的时候,对整个社会创造的价值才会更多。

  但是,记者记得更牢的一句话,却是南模的高中生与张杰校长互动时说的一句话:再大的变化中,总有不变的东西在。有时,这个不变的东西比变化更重要。

  也许,这个不变的东西,就是生活的内在核心。古人解释周易的“易”字,说“易有三义”:简易、变易和不易。再让人目迷五色的东西,你能看出那个“不易”来;再复杂的东西,你能看出那个“简易”来,也许才能真正理解创新的真义。

(本文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书面许可,请勿转载)

互联网,钢铁免费报告

更多

互联网,钢铁热门推荐

报告
研究报告
分析报告
市场研究报告
市场调查报告
投资咨询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行性报告
项目申请报告
资金申请报告
ipo咨询
ipo一体化方案
ipo细分市场研究
募投项目可行性研究
ipo财务辅导
市场调研
专项定制调研
市场进入调研
竞争对手调研
消费者调研
数据中心
产量数据
行业数据
进出口数据
宏观数据
购买帮助
订购流程
常见问题
支付方式
联系客服
售后保障
售后条款
实力鉴证
版权声明
投诉与举报
官方微信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