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报告大厅![登录]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报告大厅首页 >> 行业分析 >> 医疗服务行业分析报告 >> 2015年我国医院灰色会诊利润空间及监管政策分析

2015年我国医院灰色会诊利润空间及监管政策分析

2015-05-27 14:09:59报告大厅(www.chinabgao.com) 字号:T| T

对于一些优秀的医生,会诊才是收入的主要来源。上海三甲医院医生在江浙沪基层医院“会诊”,酬劳至少5000元起步

政府试图推动的“多点执医”受到医生冷遇,不被鼓励的“会诊”走穴却热度不减。到底是医生不务正业?还是想象中能够“提升医生待遇”的政策不足以体现医生的市场价值?

上海多点执医试点好几年了,三甲医院的主治医师刘一(化名)还是没有行动。

“我周围还没有人去选择多点执医。”刘一告诉记者,一方面工作确实很忙,但更重要的是,“有空余时间很多医生都会出去会诊,收入也很可观。”

刘一所指的“会诊”,其实是一种“灰色会诊”。在上海,三甲医院的医生多在江浙沪基层医院“会诊”,酬劳至少5000元起步。

尽管提高医生待遇一直被认为是实施多点执医政策的目的之一,但显然“灰色会诊”来钱更快、更方便。因此,记者发现,多点执医并没有想象中受欢迎。

多点执医不受欢迎?

5月17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其中指出,将会进一步推进多点执医,通过多种形式提升医生待遇。

所谓多点执医,或医师多点执业,是指允许医生受聘于多家医疗机构行医。在新一轮的医改中,“解放医生”成为了一个热门词汇,医生待遇不高被剑指为公立医院以药养医、医疗腐败的根本原因。多点执医的试行,被认为给提高医生待遇存在了可能。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记者走访发现,一线医生对多点执医接受度并不高。

“我们周围有一部分医生对多点执医的呼声很高,一方面是多了一个选择,另一方面也有利益驱动的因素在里面。医生并不反对多点执医,但真正去做的人很少。”在已经试点多点执医的浙江,一位公立医院的医生告知记者。

一组数据可以加以佐证。浙江自2012年2月1日试行“多点执医”以来,一年后在相关机构登记“兼职”的医生仅有44名,不少民营医院的负责人抱怨多点执医落地难行。

“临床工作本来很多,本职工作已经很难做完,绝大部分的医生没有这个时间和精力。”这位浙江的医生对记者表示。

医生也“走穴”

但记者通过采访发现,工作繁忙可能并不是“多点执医”遇冷的真正原因。因为在繁忙之余,他们总能挤出时间出外进行一些收入颇丰的“会诊”。三甲医院医生或多或少地存在于“会诊”的灰色地带,或许是他们对多点执医不热衷的另一个原因。

刘一是上海知名三甲医院的一名外科主治医生,与很多外科医生一样,他每天都很忙碌:工作日,每天早上七点多上班,查房、坐诊、手术;而在晚上和周末,除了陪孩子和一些必要的应酬外,更重要的事情是外出“会诊”。

目前各大医院的会诊方式分为“合法途径”和“私下会诊”两种方式,前者通过医院与医院之间来协商安排:基层医院提出会诊需求,通过双方医务科的对接落实到三甲医院相关科室,再指派医生前去就诊。

“程序非常复杂,医生也不愿意做,每次给医生的补贴在300~500元。现在这样的合作越来越少,多数是一些合作的‘面子工程’。”刘一说。

与此相比,医生私下会诊越来越流行。私下会诊不需要通过双方医院,病人或者基层医院的主治医师通过私人关系邀请大医院专家,双方对病情进行确认,认为有会诊必要就可以进行,会诊地点多在基层医院。刘一做的便是这样的私下会诊。在上海的三甲医院,这是多数主治医生的常态。“对于一些优秀的医生,会诊才是收入的主要来源。”刘一说。

在风头正劲的大健康领域,医生的工资并不如人们想象中的风光。

作为一个苦读八年拿到博士学位、临床经验超过八年的外科医生,刘一每月全部到手的收入也只有一万元左右。而这在三甲医院里已经算是不错的待遇了。

“一些知名三甲医院的明星医生,有住别墅的,开豪车的,其实主要依靠的都是会诊的收入。”刘一说,他所了解的上海一位心血管方向的顶尖级专家,出场费达到五位数,周末一天甚至穿梭于两三个地方进行会诊手术,“常常一台手术还在进行,车子就已经在楼下等着接他去下一个地方。”

不少一线医生向记者坦言,相比会诊,多点执医不仅有“备案”、登记这样的复杂程序,收入上也势必面临着监管,高达上万的会诊费用根本不可能被管理部门接受,医生们自然更愿意参加像会诊这样方便、高收益的医疗活动,尽管这并不合规。

当然,这种灰色会诊也存在风险。作为一场并不经过双方医疗机构的“灰色交易”,如果出了医疗事故,谁来买单?

“如果出事了,一般是基层医院的医疗机构负责,因为这些医院也想与这些专家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树立口碑。而专家所在的医院其实对于这样的会诊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医生资源现在很紧张,医院不会为了这样的事情失去紧缺的专家资源。”

而在这样一个不通过双方医疗机构的活动中,有资源的基层医生成为了会诊的关键中介。

“这些基层医生常年积累了人脉,或者在大医院见习认识了专家,当他认为自己的患者有必要进行会诊时,就会给患者这样的选择,为他们牵线搭桥。”刘一说。

降温特需服务挤压走穴空间

除了医生的积极性不高,对于公立医院来说,“奉献”医生,更意味着核心医疗资源的流失。

“对于医院来说,多点执医的放开是增加了管理难度,因为它对医生的控制力会减弱。这也是多数公立医院对多点执医并不感冒的主要原因。”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深层次的医改为这样的顾虑提供了政策的撬动点。

此次发布的《关于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特别提出,公立医院特需服务的比例不得超全部医疗服务的10%。

实际上,在此轮医改中卫生管理部门“剥离公立医院特需”的规划就已经与公立医院的营利诉求形成了对峙。

在业界,这样的举动一方面被理解为消除公立医院的营利属性,另一方面,也被理解为是在释放一部分的优质专家资源,让他们有一定的时间到社会化的医疗机构中发挥效能,为今后多点执医的政策推动埋下伏笔。

据宇博智业市场研究中心发布的2012-2016年民营医院市场分析及前景咨询报告数据显示,目前已经有公立医院正在与民营医疗机构商讨,将特需服务搬离到民营医疗机构中来进行。业内人士表示,在这样的合作模式下,医院存在了推动多点执医进行的可能。


更多医院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医院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

(本文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书面许可,请勿转载)
报告
研究报告
分析报告
市场研究报告
市场调查报告
投资咨询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行性报告
项目申请报告
资金申请报告
ipo咨询
ipo一体化方案
ipo细分市场研究
募投项目可行性研究
ipo财务辅导
市场调研
专项定制调研
市场进入调研
竞争对手调研
消费者调研
数据中心
产量数据
行业数据
进出口数据
宏观数据
购买帮助
订购流程
常见问题
支付方式
联系客服
售后保障
售后条款
实力鉴证
版权声明
投诉与举报
官方微信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