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民融合是富国之策,更是强军之道,军地结合产业受到“热捧”。用军工行业拉动经济增长、促进政府转型,成为不少地方政府的共同选择。截至目前,在北京、陕西、湖北、湖南、四川等地,已有24个国家级军民结合产业基地。2017年我国军民融合产业政策及发展趋势又有哪些变化呢?让我们一起来关注一下。
专家认为,发展高技术的军工产业,通过航空、航天、船舶、核能和电子等产业的带动,逐步完成产业结构的升级,进而提高信息化时代的国家核心竞争力,这是利国利军利民之举。
军民融合一方面通过军参民扩大运用空间,壮大产业规模同时反哺军工,另一方面通过民参军可引入优秀的民用技术,通过竞争调动军企的活力促进军工技术的发展,民口企业进入军工领域,不仅可以节省国防军工的研发开支和产能投资;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市场化的竞争,降低军方在军品上的采购成本,因此军民融合是强军的基石。
从有关人士处获悉,2017年有关部门将出台一揽子政策加速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顶层设计方面,国防工业军民融合指导意见和军民融合“十三五”规划有望发布。有关部门正在论证设立军民融合产业基金,加快培育若干民参军骨干企业。
2016年7 月,军民融合纲领性文件《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印发。2017年1月,军民融合的最高领导机构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设立。中国证券报记者获悉,2017年一揽子配套政策将加速出台,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据了解,全面推进国防工业军民融合指导意见,作为军民融合方面的整体性政策文件,在军转民、民参军、军民资源共享和扩大军工开放等方面都提出了具体举措。前期有关部门领导也明确提出了扩大军工集团外部配套率和民口配套率的要求,并明确深入推进装备竞争性采购。
同时,军民融合“十三五”规划也已基本制定完成。据专家介绍,军民融合的实质是达到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资源共享和综合效益的最大化。到“十三五”末,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将取得重大进展,基本实现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
民参军、军转民是军民融合的两条主线。
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去年12月表示,发展军民两用技术,要健全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法规,建立定期降密解密制度。要积极采用先进适用的民用技术成果,加快军民通用标准建设,破除民参军的技术壁垒。
国防科工局发展战略委员会秘书长吴志坚认为,目前民参军企业偏小而散,参与的范围和层次都比较低,大部分产品以部组件为主,系统级的产品较少。
中国证券报记者获悉,未来有关部门将重点拓展民参军的范围和层次,营造民参军的政策环境,并明确提出在电子信息、新材料、高端装备等领域重点培育民参军的骨干企业。
在军转民方面,发挥国防科技工业技术优势,推进军工高科技产业民用化。在航天、航空、船舶、核能、电子信息等领域加强军工技术成果向民用转化,促进产业化发展。
同时,有关部门正在论证设立军民融合产业基金,充分利用社会资本,推进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此前,多个省份和军工集团推出了军民融合发展基金。例如,四川省设立百亿元省级军民融合发展基金,支持相关民营企业加快技术改造。航天科技集团联合设立国华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基金,首期规模302亿元。
国防大学国防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姜鲁鸣认为,未来军民融合将呈现四大趋势:以军民融合推进颠覆性技术创新,将对国防科技工业高新技术发展产生牵引作用;在军工经济、民用效应、产业化和规模化、释放国防科技储能等方面,军转民将形成新的生长点;民参军将在一系列政策制度的推动下,逐步进入大发展时期;国防科技工业将进入全面改革时期。
据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16-2021年中国军工行业市场供需前景预测深度研究报告显示,军工科研院所改制已准备就绪,但由于国家关于公益类事业单位改革的配套政策正在制定中,待国家相关政策出台后,军工科研院所改革将快速稳妥推进。
在军工混改方面,年初以来各大军工集团纷纷发布2017年混改“路线图”。例如,中国电科集团2017年工作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总体方案,全面推进事业单位企业化改革,其目标是“资产证券化率达到35%,实现外部权益性融资超过100亿元,投资超过150亿元”。该集团强调,推进核心业务资产专业化重组和市场化运作,新建若干家子集团和专业公司。
更多军工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军工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