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中概股在美股市场发生大跌。3月11日收盘,纳斯达克金龙中国指数(HXC)下跌10.01%,创2008年10月以来单日最大跌幅,景顺金龙中国ETF (PGJ)下跌 10.0%。3月14日,在港中概股集体重挫,其中,阿里巴巴收报80.9港元,下跌10.9%;美团报112.6港元,跌16.84%。小鹏汽车跌超22%,哔哩哔哩港股一度跌超20%,创历史新低。
上周,美国证监会(SEC)点名5家中概股称有“退市风险”,使得中概经历了一波集体“杀跌”。拉长时间轴来看,中概股经历的又何止一回冲击。根据统计,截至2022年3月14日,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里,280只在美上市的中概股中,261只个股股价下跌,占比高达93.21%。缩短时间轴来看,今年年初至今,就有184只中概股跌幅超过20%,53只中概股股价跌至腰斩甚至更低。
面对中概股的超跌,有人认为长期投资逻辑没有变,有人却表示,估值模型已经被“打断”,很难价值再发现。一位在美私募基金管理人也对记者表示,机构的估值模型通常覆盖3~5年,但就目前的情况看,过去对中概股的估值模型已经完全被推翻,逻辑被打断甚至“打穿”。“就像是长跑运动员失去了双腿后,虽然还可能通过努力实现其他成就,但一定不会再是长跑运动员了。”关于中概股是否已经足够便宜,两位投资人都提出了一致的观点:确实跌出了性价比,但不是机构投资的性价比,而是个人投机的性价比。“永远都有人从高风险中获得高收益,但我的建议是再观望一下。”上述基金管理人表示。
“受到跨境监管环境变化影响,也确实有很多我们的客户以及其他中概股公司希望进行回港、回A的操作,在境内进行二次上市。”刘思锐进一步表示,总体而言,中概股主要的应对方式包括三种:其一,在香港市场进行再次上市,具体方法例如二次上市(secondary listing)及双重主要上市(dual primary listing)。其二,进行私有化,并且在私有化后回内地或香港上市交易。其三,完全遵守SEC的要求接受相关审计核查,继续在美国交易。“无论如何,我们建议中概股企业准备积极的应对预案,与我国监管机构、境内外专业团队保持密切沟通。”
目前中概互联网ETF的前十大重仓股中,除了仅在港股上市的腾讯控股、美团、小米集团、快手这4只成分股外,阿里巴巴、京东集团、百度、网易、携程共5只成分股都已经在香港二次上市,上述9大权重股合计占基金净值比例达86.53%。因此在极端情况下(如美股ADR被迫退市),基金可通过将所持有的美股ADR转换为其在香港二次上市的股票等手段,以规避美股ADR退市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