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报告大厅![登录]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报告大厅首页 >> 行业资讯 >> 我国老龄化非常严重 今年可能人口负增长

我国老龄化非常严重 今年可能人口负增长

2022-04-18 09:07:40 报告大厅(www.chinabgao.com) 字号: T| T
分享到:

  疫情之下,许多人都没有工作,生活来源没有得到保障,对于生孩子这事情就暂停阁下了,导致我国出生人口持续下降,而疫情没有结束,居家隔离还在继续,预计今年我国的出生人口比例还会继续下降。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国家委员会和研究人员提出许多意见,包括提高养老金的金额,生小孩补贴等举措。

  4月17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在2022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上发表了《老龄化、储蓄率、养老金》为主题的演讲。郑秉文认为,老龄化导致储蓄率下降,储蓄率下降导致投资率下降,投资下降将影响经济增速,这在中国是一件大事,因此要大力发展养老金促进经济增长。

  对于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郑秉文介绍,2021年我国65岁人口占比超过14%,意味着今年正式进入老龄化(aged),而以前是老龄化中社会(aging),预计到2035年是超级老龄化(super-aged)。

  “随着老龄化的加深,对中国经济影响明显,首先就是出生率,去年我国净人口增长才42万,预计今年死亡人数很可能超过出生人数,也就是说今年可能人口负增长,比联合国此前预测的人口负增长提前了十几年,这是一个重要指标。”郑秉文表示。

  从出生率来看,郑秉文认为,去年净人口增长才42万,今年的死亡人数很可能超过出生人数。联合国原本预测的中国人口负增长是在2034年左右,现在提前了十几年,今年很可能是人口负增长了,这也是一个重要指标。

  从社保的角度来看老年抚养比数据,即退休的人口比上工作的人口,郑秉文预计,老年抚养比在2030年会提高到25%,到2050年要超过43%,这已经超过绝大多数发达国家了。同时,中国的预期寿命增长是非常快的,预测“十四五”期间能长一岁,具有大约五年长一岁的规律。

  老龄化对家庭储蓄率也会造成影响。郑秉文指出,老龄化将导致家庭的毛储蓄率占可支配收入比例是逐渐下降的,家庭债务是攀升的。

  郑秉文进而分析了人口老龄化对储蓄率的影响,其表示,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开始,我国储蓄率一直在下降,到现在大约下降了七八个百分点,“储蓄率下降表现为其占可支配收入比例逐渐下降,家庭债务攀升,主要表现在房贷、车贷、信用卡三个方面,多家国际机构预测中国家庭债务率非常高。”

  “我们现在建立养老金就在最有利的窗口期,我国储蓄率虽然在下降,但是和发达国家比我们还是最高的国家之一。”郑秉文表示,对于中国来说目前首先要建立第三支柱制度,具体走什么路径,是“哑铃型模式”还是“金字塔型模式”。“遗憾的是我们第三支柱养老保险试点不尽如人意,试点近4年,还没有宣布结束,无论是人数还是保费收入,都很小,需要进一步解决这个问题。”

  郑秉文指出,养老金一方面有助于繁荣资本市场,为资本市场提供长期资金。一是可以增加长期资金的机构投资者,中国的机构投资者已经有了,有16、17年了,但是很多机构投资者没有长期资金,养老金占中国股市的比例比较少,而发达国家平均是20%左右;二是提供长期股权资本,我们国家股权资本只占社会融资总额的5.4%,与发达国家相比低得多,“尤其资管新规出台几年来,我们的长期资本更少了,因为资管新规要求你的前台产品和后端的资产一一对应起来。”

  另一方面有助于经济发展,从而对冲老龄化影响。一是可以稳定消费预期、撬动消费;二是“离岸”长期资本有助于市场潜力转化为新的业态;三是有助于技术创新;四是养老金可以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反哺经济。

  “养老金是长期资本,经济增长是土地、资本、劳动三要素都吸取。现在劳动力稀缺、土地稀缺,资金、资本稀缺,长期资本更稀缺。养老金既是民生制度的安排,同时也是一个生产要素,是经济制度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发挥它的双重优势,而不应该只发挥它的单重优势,仅仅看成民生。”郑秉文认为。

更多经济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经济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

(本文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书面许可,请勿转载)

经济热门推荐

报告
研究报告
分析报告
市场研究报告
市场调查报告
投资咨询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行性报告
项目申请报告
资金申请报告
ipo咨询
ipo一体化方案
ipo细分市场研究
募投项目可行性研究
ipo财务辅导
市场调研
专项定制调研
市场进入调研
竞争对手调研
消费者调研
数据中心
产量数据
行业数据
进出口数据
宏观数据
购买帮助
订购流程
常见问题
支付方式
联系客服
售后保障
售后条款
实力鉴证
版权声明
投诉与举报
官方微信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