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近年来,在"双碳"目标引领下,我国电力系统加速向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方向转型升级。通过源网荷储一体化建设、虚拟电厂等创新模式的规模化应用,各地正积极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有效提升电网调节能力与新能源消纳水平,为能源结构转型注入新动能。
青岛依托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策略,实现电力系统多环节资源的深度整合。截至2024年,当地新能源装机容量突破692.23万千瓦,分布式光伏并网规模位居山东省前列,配电网自动化覆盖率已达100%。通过聚合电源侧灵活资源、强化电网智能调控、推动负荷侧多元互动等措施,在夏季用电高峰期间成功应对单日最大负荷1339万千瓦的考验,验证了多能协同模式的有效性。
成都双流区创新构建"平台共建、资源共享、负荷共管"的政企协同型虚拟电厂。依托智慧蓉城平台部署新型电力负荷管理系统,政府部门实现对光伏、储能及可调负荷等分布式资源的在线监测与精准调控。该模式使开发区企业用电成本每度降低10%,清洁能源就地消纳率超90%,形成从"源随荷动"到"源荷互动"的系统性转变,为区域电网稳定性提升提供了可复制经验。
大连通过建设市场化虚拟电厂平台,实现64家客户负荷资源的数字化接入,聚合总容量达16.606万千瓦,涵盖基站、充电桩、工商业负荷等多元类型。该平台与省级电网形成"指令接收智能调度数据反馈"闭环管理体系,在迎峰度夏期间可快速响应需求侧管理指令,柔性调节能力达2.489万千瓦,显著提升了极端天气下的保供效能。
随着先进信息技术与电力电子技术的深度融合,源网荷储协同优化正成为构建现代能源体系的核心路径。当前实践表明,虚拟电厂等新业态通过聚合分布式资源,既可增强电网安全稳定性,又能降低用户用能成本,为新能源高效消纳开辟新通道。专家指出,持续提升配电网承载能力、完善市场化运营机制将是下一阶段发展重点,预计到2030年相关技术将支撑我国实现更高比例的清洁能源利用。
总结
从青岛的源网荷储协同实践,到成都双流政企联动模式创新,再到大连虚拟电厂平台建设,各地探索已形成多维度、可复制的发展路径。这些案例不仅验证了新型电力系统在提升电网韧性方面的显著成效,更通过市场化机制与技术创新,为能源转型提供了兼具经济性与可持续性的解决方案。未来随着技术迭代和政策完善,源网荷储一体化、虚拟电厂等模式将释放更大潜力,在支撑"双碳"目标实现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更多电力系统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电力系统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