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在 2025 年,水利行业正处于重要的变革与发展时期。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水利行业面临着诸多新的挑战与机遇。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为水利行业的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从科技应用到资源管理,从工程质量到生态保护,水利行业的各个方面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呈现出一系列值得关注的发展趋势。
《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水利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水利新质生产力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水利行业的高质量发展起着关键作用。它以高科技为引领,注重高效能、高质量和绿色发展,旨在通过科技创新、管理优化等手段,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保障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然而,当前水利行业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面临着不少困难。同时,也存在着许多推动其发展的动力因素。深入分析这些困境与动力,并找到突破发展瓶颈的关键路径,对水利行业在 2025 年及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一)科技发展滞后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当下,水利行业的技术更新却相对迟缓。我国大量水库建于 1980 年之前,受当时条件制约,普遍存在设计标准低、建设质量差和配套设施不完善等问题。“十四五” 期间,约 3700 座水库因技术落后和安全问题被迫降等或报废。虽然新兴技术为水利行业带来变革机遇,但实际应用进展缓慢。
在水利研发投入方面,也存在明显不足。2022 年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达 30782.9 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 2.54%,而水的生产和供应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仅为 20.7 亿元,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为 0.45%。尽管投资逐年增长,但与水资源管理的复杂性和灾害频发的现状相比,仍难以满足实际需求。
此外,水利数据共享与整合也存在问题。当前,水利监测收集了大量数据,但由于缺乏统一平台,数据分散在不同系统和数据库,存在数据孤岛现象,无法有效互联互通,限制了数据的利用价值。
(二)效能有待提升
水利行业管理效率偏低,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截至 2022 年,我国水利人才资源总量为 61.37 万人,较 2011 年减少 10.11 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资源总量为 17.3 万人,减少 5.6 万人。人才匮乏影响了管理效能,不利于水利工程效益的发挥。
从用水效率来看,虽然我国农业和工业用水效率有所提升,但仍存在不足。2023 年中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为 0.576,与国际先进水平(0.7 - 0.8 之间)有差距;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虽达到 93% 以上,但仍面临重复利用率不高、非常规水利用不足等问题。
在灾害应对能力方面,当前也存在短板。2023 年我国因洪涝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 2445.7 亿元,部分城市排水系统设计标准偏低,40% 的城市排水系统无法有效应对暴雨和洪水,主要原因是预测预警系统不准确、应急响应计划不完善以及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三)质量保障不足
在保障水安全方面,我国虽取得一定进展,但仍面临挑战。2023 年我国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 90%,然而城市供水管网老化问题严重,平均漏损率高达 12%,部分地区甚至超过 20%,这不仅浪费水资源,还可能导致水质二次污染。此外,水资源分布不均,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极端气候事件频发,进一步加剧了供水安全风险。
水利工程质量监管和标准执行力度也不够。施工过程中使用劣质材料、施工不规范等问题,威胁工程结构的稳定性和耐久性。由于监管机构能力不足,标准执行不力,给不合格工程和违法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
(四)绿色发展受阻
水利工程建设在发挥防洪、灌溉和供水作用的同时,也对水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1990 年至 2020 年间,中国滨海滩涂湿地面积减少了 42.98%,其中光滩面积减少了 46.30%。农业用水占比较大,2023 年全国用水总量达 5906.5 亿立方米,农业用水占比大,可能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和河流干涸。部分地区还存在汛期水质恶化、河湖生态系统健康水平偏低等问题。
水污染防治任务依然艰巨。工业废水、农业面源污染和城市污水排放是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2023 年第三季度监测数据显示,我国优良(Ⅰ - Ⅲ 类)断面比例为 77.3%,同比下降了 1.7%,部分湖库存在富营养化问题,表明水体富营养化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
(一)科技推动创新
我国积极实施 “智慧 +” 水利战略,为水利科技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十四五” 规划提出构建智慧水利体系目标,相关指导意见明确了智慧水利建设的方向和路径。数字孪生技术在水利行业的应用,能够精确预测和响应复杂水文事件,优化工程规划和调度。数字孪生流域的构建,提升了洪水预警能力,为水资源调配提供科学依据。智能水表等智能终端的普及,为水资源精细化管理提供数据支持,推动了水利行业的技术革新。
(二)资源优化配置
通过优化水资源配置,构建高效管理模型和调度系统,可以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高效利用,为水利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在水资源利用方面,推广节水技术和提升水利设施智能化水平,能提高水资源配置效率,缓解区域性水资源短缺问题。在信息资源方面,加强区域间协调合作,实现水资源信息共享和调度协同,打破行政壁垒。在人才资源方面,建设符合不同区域、流域需求的人才培养基地,构建创新团队,扩大人才规模,优化人才结构,提高人才利用效能。
(三)制度与建设保障
我国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遵循以水定城、以水定地等原则,严守水资源开发利用上限,促进人口、经济、水资源和水环境的空间均衡。
国家积极规划建设 “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 的水资源配置总体格局,并印发《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加快水网体系建设,提高水资源供给保障能力。同时,相关质量管理规定明确了各单位在水利工程质量中的主体责任,确保工程质量符合标准。
(四)多元共治与政策支持
通过政策引导,形成政府、市场、社会三方共治的水利治理模式。河湖长制的全面实施,在各层面形成了河湖保护和治理的合力,部分地区成效显著。通过立法和政策引导,提高了公众的水资源保护意识,鼓励社会各界参与。绿色金融政策的创新,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水资源保护项目提供资金支持,激发了社会资本进入水利行业的积极性。
(一)加大科技研发投入
为提高水利智能化水平,政府应加大对水利科技研发的资金投入,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创新项目,实施税收优惠政策激发企业研发热情。建立合作平台,促进国际先进技术的本土化应用,加强知识交流与传播。积极整合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提升水利设施的智能化水平,实现水资源管理的自动化和精准化。
(二)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
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和水利行业发展需求,我国需要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知识结构全面、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复合型水利人才。建立水利人才培养基地,完善各类人才培育机制。明确复合型水利人才培养标准,打造跨学科人才队伍。鼓励国内机构与国际水组织合作交流,构建高端实践平台,提高人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三)强化质量标准执行
保障水利工程质量和供水安全,要在工程设计、施工和运营的各个阶段,强化质量控制和监管。构建全面的质量管理系统,覆盖工程建设和管理的各个环节,通过定期审计和反馈循环,优化工程质量。加强水利工程质量标准的执行力度,建立严格监管机制,定期检查和评估工程质量,确保工程高标准完成,如三峡工程和南水北调工程在建设过程中严格的质量管理举措就是很好的范例。
(四)推进绿色发展实践
以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为原则,将生态保护融入水利工程的全生命周期。水利行业现状分析指出,推广绿色施工方法和环保材料的使用,加强水资源管理和水质保护,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升工程的综合效益,保护和改善水生态环境。通过建设 “天空地” 一体化感知系统,完善各类监测站网,应用新型监测技术,拓展水环境和水生态保护的实践路径。
2025 年的水利行业,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道路上面临着诸多困境,但同时也拥有强大的发展动力和明确的突破方向。从科技层面的技术更新滞后、研发投入不足,到效能层面的管理效率低下、灾害应对能力欠缺;从质量层面的水安全隐患和质量监管不足,再到绿色层面的生态环境挑战和水污染防治难题,水利行业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少。然而,智慧水利建设、资源优化配置、制度保障以及多元共治等动力因素,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机遇。
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强化质量标准执行和推进绿色发展实践等关键路径,水利行业有望突破发展瓶颈,实现新质生产力的提升。未来,还需持续关注水利行业发展的区域差异,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和长期跟踪调研,制定更具针对性的发展策略,优化政策工具和法规体系,推动水利行业高质量发展,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水利保障。
更多水利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水利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