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中美贸易摩擦再度升级,2025年4月3日特朗普政府宣布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多国加征10%基准关税及额外关税,其中对中国商品税率高达34%,叠加前期政策后综合税率接近70%。中方于次日采取反制措施,自4月10日起对所有美国进口商品加征同等比例关税。这一系列动作引发大豆市场剧烈波动,历史数据显示2018年首轮贸易争端曾导致美豆进口量骤降超60%,CBOT期价与成本出现显著背离,但随后市场逐步恢复常态。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大豆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4月3日美国宣布的关税方案中,全球基准税率设定为10%,同时针对贸易逆差国加征额外关税,对中国商品最终税率叠加后接近70%。作为回应,中国自2025年4月10日起对所有美国进口商品同步加征34%关税,并设置一个月的过渡期。消息公布当日,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大豆主力合约价格单日下跌超2%,盘中最低触及980美分/蒲式耳,反映出市场对供应链中断风险的恐慌情绪。
回顾2018年首场关税战影响,数据显示大豆市场呈现显著波动特征:
进口量剧烈调整:2017年下半年至2018年上半年中国累计进口大豆9559万吨(其中美豆占比31%);而2018年下半年至2019年上半年总进口量骤降至8135万吨,美豆采购量锐减至667万吨,降幅达76.7%。
价格传导异常:同期CBOT大豆期货均价同比下降10.65%,但巴西大豆到港成本却逆势上涨6.81%,形成与期价的背离走势。这种反常现象源于中国转向南美采购导致的运输溢价及供需错配。
恢复周期特征:至2019年下半年,进口总量回升至9536万吨(接近争端前水平),美豆采购量虽仅恢复至2035万吨,但市场已开始消化政策冲击,价格关联性重新趋同。
综合历史数据及政策细节分析,此次关税升级可能产生以下影响:
1. 短期扰动效应:4月10日关税实施后,美豆进口成本将额外增加34%,叠加前期累积税率接近70%的极端水平。这可能导致短期内中国转向巴西、乌拉圭等替代供应国,CBOT期价或因出口受限出现阶段性反弹,但当前全球库存充足(2024/25年度预估达1.1亿吨)将限制涨幅空间。
2. 长期市场回归:历史经验表明贸易摩擦对大豆供需的冲击具有时效性特征,当政策持续超过两年后,供应链弹性会推动价格机制重新主导市场。预计2026年后随着替代采购渠道成熟及关税边际效应减弱,美豆进口量有望逐步回升至年均3000万吨水平,CBOT期价与到港成本的相关性将恢复历史常态。
3. 产业利润波动:参考20182019年的亏损周期(加工利润率平均下降45%),本次关税加征可能导致短期内压榨企业面临成本压力,但若后续政策调整或替代来源稳定供应,2026年行业盈利空间可能回升至正常区间。
总结来看,此次关税战对大豆市场的直接影响将集中在短期贸易流重构与价格波动加剧上,但从产业链韧性及历史周期规律分析,全球供需结构最终会通过市场调节实现再平衡。投资者需关注58月南美新作上市节奏、美国农业补贴政策动向以及中美谈判进展等关键变量,在波动中把握长期修复机遇。
更多大豆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大豆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