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2025年,体育行业站在新的发展节点上。回首“十四五”,体育行业在复杂的环境中稳步前行,取得了诸多令人瞩目的成绩;展望未来,“十五五”时期又将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蕴含着无限的发展潜力。在这承上启下的关键年份,深入剖析体育行业的发展轨迹,对于把握未来方向至关重要。
(一)体育产业总体稳健回升
《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体育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十四五”期间,体育产业展现出强大的韧性。2023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3.67万亿元,同比增长11.31%,增加值达到14915.0亿元,同比增长13.92%,规模总量实现双位数增长,彰显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在经历阶段性波动后朝着积极快速的方向迈进。从经济贡献来看,体育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在2023年达到1.15%,超过2019年;经济增长贡献率增至3.26%,远超2019年,拉动贡献率达到0.17%,同比提高3.4倍,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逐渐稳固。同时,体育产业吸纳就业能力不断增强,2022年全国体育产业吸纳从业人员已超过800万人,“十四五”时期同比增长持续保持两位数,占全国从业人数比重从2019年的0.67%增至2022年的1.11%,增长了65.67%,为“稳就业”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体育产业体系持续优化升级
体育服务业表现平稳增长,2021年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已突破8000亿元,2023年进一步突破1万亿元,占体育产业比重增至72.7%,“十四五”时期增加值平均增速达到13.85%,高于同期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在体育产业中的地位愈发重要。体育制造业转入调试状态,2021年恢复到2019年水平,从2021年的3433.0亿元增至2023年的3832.0亿元,虽然占比从2019年的30.4%降至2023年的25.6%,但这是顺应产业转型升级的结果。2022年起,体育制造业增速反超制造业和工业,展现出一定的韧性和活力。此外,体育产业融合化成效显著,通过打造体旅融合新样板、深化体卫融合新试点、培育交互融通新载体等方式,不断丰富体育产业内容。例如,国家体育总局和相关部门推出一系列体育旅游示范工程,认定了众多体育旅游示范区、精品项目等;推进社区运动健康中心建设试点工程,各地积极探索建设模式;推出多个体育服务综合体典型案例,促进了商业和体育的空间融合。
(三)体育产业结构布局不断深化
各地秉持国家区域发展战略部署,推进区域体育产业协同发展。长三角地区着力打造现代体育产业集群等,2022年创造体育产业增加值达到4664.84亿元,占当地GDP的比重达到1.61%,占全国体育产业的35.63%;京津冀地区强化交流合作,2022年创造体育产业增加值达到1200.43亿元,占当地GDP的比重达到1.20%;粤港澳大湾区持续打造体育产业融合发展和开放发展格局,2022年广东省体育产业创造增加值2130亿元,占当地GDP比重达到1.65%。同时,特色产业布局不断完善,户外运动产业快速发展,2024年我国户外相关企业已达17.7万余家。冰雪运动产业、山地户外运动产业、水上运动产业等都形成了各自的发展格局,产生明显带动效应。国家体育产业基地规范发展,新批设135个,累计批设三类基地总数达到354个。2023年示范基地实现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4376.90亿元,示范单位营业收入达到1355.45亿元,示范项目营业收入达到198.57亿元,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显著的拉动作用。
(一)中国式现代化带来广阔发展空间
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为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带来机遇。庞大的人口规模优势,使得2024年中国运动健身人群预计达到4.07亿,但渗透率仅为28.8%左右,未来增长空间巨大,预计未来3-5年中国体育市场平均增长率为6.1%。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促进体育消费水平提升,2023年中国体育消费规模已达1.5万亿元,预计2025年将增长至2.8万亿元,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新动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既激发体育产业潜力,又拓展产业扩容增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促使体育产业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转变发展方式。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为体育产业提供更多对外合作机遇,形成良好的双循环发展环境。
(二)全面深化改革提出更高要求
体育改革虽取得一定成效,但仍面临困境。全面深化改革的深入,为破解体育产业发展难题带来契机。需要解放思想,打破传统思维定式,削减不必要的行政干预,构建公平透明的市场准入机制,摆脱“玻璃门”束缚;化解利益壁垒,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构建全国统一的体育大市场,突破“弹簧门”之阻;优化保障机制,完善政策、资金、人才保障等配套措施,突破“旋转门”困局,实现体育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三)国内外环境变化带来挑战
全球分工调整、经济形势严峻等因素给体育产业带来诸多不确定性。国际价值链重塑,我国体育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和参与度低于日本、美国,全要素生产率和内涵技术含量差距显著,亟待提升。经济下行缓冲期,市场主体预期转弱,供给冲击、需求收缩相互作用,政府需提振体育市场信心。结构转型重构期,服务业与高端制造业协同、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消费需求升级等对体育产业提出新要求。内部矛盾化解期,体育制造业大而不强、服务业散而不精等问题影响产业潜力释放。
(一)巩固发展地位,推动体育产业目标实现
“十五五”时期是《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实施的关键阶段。预计2030年体育产业总规模有望突破6万亿,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2%;到2035年,增加值占GDP比重有望超过2.5%,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户外运动产业、赛事经济、数字体育等将持续释放活力。同时,市场主体不断壮大,实体经济迎来洗牌,科技、资本等生产要素向优质企业汇集,培育出一批龙头企业和中小企业。产业基础不断夯实,2030年我国体育场地人均面积有望超过3.2平方米,居民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2%;到2035年体育场地人均面积达到3.5平方米,居民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5%,居民体育消费总规模将超过3万亿元。
(二)凝聚发展共识,健全体育产业体系
建设现代化体育产业体系是“十五五”时期的重点任务。“拉长板”,体育制造业要依托优质生产要素,攻克核心技术难题,优化服务体系,融入全球产业链;“补短板”,补齐中介人才短板,提高体育赛事转播能力,推动安保服务科技化升级;“锻新板”,借助区块链和大数据技术,为体育产业提供精准数据支持,培育新业态,助力体育产业迈向新高度。
(三)延展战略空间,促进体育产业协同发展
随着城镇化进程推进,体育产业将形成多元发展空间。深耕城市主场,聚焦“10分钟健身圈”、“顶级精品赛事”、“体育消费新场景”,提升市民体育消费品质;拓展县域空间,聚焦体育特色小镇、体育公园、户外运动营地建设,稳固大众体育消费根基;激活乡村动能,聚焦精品赛事活动、乡村体育与其他产业融合、乡村后备厢工程,释放百姓体育消费潜力,实现体育产业赋能乡村发展。
(四)深化综合施策,保障体育产业发展
“十五五”是体育产业政策升级的机遇期。体育行业分析指出,顶层设计持续发力,多部门统筹出台政策,深化跨部门、跨领域联动,拓展市场空间。组合效力不断强化,挖掘政策制定、传导、落地的“组合拳”效力,利用数字化技术搭建政策传达平台,建立跟踪反馈机制。托底政策更加精准,地方体育产业政策根据地区实际情况制定,突破领域壁垒,推动基层体育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2025年作为体育行业发展的关键节点,在回顾“十四五”发展成果的基础上,清晰地认识到体育行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十四五”期间,体育产业在规模、体系、结构布局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展望“十五五”,体育行业有着明确的发展目标和方向,通过巩固发展地位、健全产业体系、延展战略空间和深化综合施策等措施,体育行业有望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消费需求,为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建设贡献重要力量。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还需密切关注国内外形势变化,不断调整发展策略,确保体育行业持续稳定发展。
更多体育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体育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