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部署2025年度中央财政支持的城市更新工作,明确以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和提升消费型设施建设为核心目标,推动城市从“有没有”向“好不好”的高质量发展转型。通过竞争性选拔机制,全国将评选不超过20个重点示范城市,统筹中央与地方资源,探索可持续的更新模式。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基础设施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根据最新通知要求,中央财政自2024年起创新支持方式,首批已向15个城市拨付30亿元补助资金。2025年将重点倾斜超大特大城市及黄河、珠江流域沿线城市,通过地下管网改造、污水处理设施完善等样板项目,推动市政基础设施提质增效。政策设计强调“因地制宜”,要求各城市整合资源形成特色化实施方案,避免重复申请其他中央专项资金。
中央财政支持方向明确覆盖两大核心领域:一是重点样板项目建设,包括供排水管网更新、综合管廊建设、“厂网一体”污水处理体系等;二是机制创新建设,涵盖项目储备生成、资金筹措及用地审批制度。在市政设施提升方面,特别强调垃圾分类处理、机械停车设施改造和历史文化街区活化利用,同步推进口袋公园、绿地共享等消费场景营造,为扩大内需夯实基础。
政策要求示范城市建立资金统筹、用地保障及金融支持的协同机制。在财政投入基础上,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形成多元化融资渠道,并通过成本分担机制确保设施运营维护可持续。例如,地下管网改造项目需同步考虑全生命周期管理,市政基础设施提升则要兼顾功能优化与景观美化需求,历史文化片区更新应注重保护性开发与商业价值转化的平衡。
2025年评选范围限定为大城市及以上城市,每省限推荐1个参评主体。优先支持超大特大城市及黄河、珠江等流域沿线地区,旨在通过重点区域突破带动全域发展。这种差异化策略既考虑了生态保护需求,也契合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以人为本”的导向,确保基础设施升级与消费能级提升形成协同效应。
总结:此次城市更新行动通过中央财政引导与地方创新实践的结合,构建起涵盖基础设施改造、消费场景营造和制度机制完善的立体推进体系。政策聚焦绿色转型短板,强化资金使用效能,并注重培育可复制推广的经验模式,为全国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明确路径指引。随着样板项目的落地实施,预计将有效激发内需潜力,推动城市建设从规模扩张转向品质提升新阶段。
更多基础设施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基础设施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