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在能源转型与低碳发展的全球浪潮中,第四代核反应堆技术凭借其安全性、资源利用率和环境友好性成为各国竞逐的战略高地。作为这一领域的突破性方向,钍基熔盐堆因具备颠覆传统核能利用模式的潜力而备受关注。中国科研团队历经数年攻关,在甘肃武威建成全球唯一运行的液态燃料钍基熔盐实验堆,标志着人类向可控、清洁核能新时代迈出了关键一步。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核能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2023年10月至今,我国科研团队在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戈壁深处完成了多项里程碑式突破:2MWt液态燃料钍基熔盐实验堆于2024年6月达到满功率运行,并于同年10月完成世界首次熔盐堆加钍实测。这一设施虽非商业电站,但已形成完整的实验验证平台,为后续发展奠定基础。根据规划,武威基地将在2030年前建成十兆瓦级小型模块化研究堆(热功率60MWt),通过系统集成与工程验证推动技术向工业规模转化。
钍基熔盐堆的核心价值体现在其独特的燃料循环体系。我国已查明钍资源储量约28万吨,若实现完全循环可支撑数千年能源需求。相较于传统压水堆,该技术通过液态氟化物作冷却剂和燃料载体,既规避了高压容器风险,又实现了反应堆本征安全:熔盐沸点高、蒸汽压低的物理特性确保即使失去外部冷却系统仍能维持稳定运行。核废料处理方面,钍铀循环产生的长寿命超铀元素减少60%以上,且裂变产物可通过干法分离技术实现闭环管理。
我国自2011年启动的TMSR(钍基熔盐堆能源系统)专项规划了"实验研究示范"三阶段路径。当前已提前完成首期目标,第二阶段计划在2030年前建成研究堆并积累工程数据;2040年则瞄准百吨级乏燃料处理装置的建设。尽管较最初规划延迟约四年,但通过自主研发突破关键材料(如高温熔盐泵、耐腐蚀管道)和系统集成技术,已形成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链条。这种技术路线选择体现了"以我为主"的战略定力——不同于美国上世纪因军事需求转向的传统路径,我国将钍基熔盐堆与干旱地区能源开发、核能多用途应用(如制氢、海水淡化)深度融合。
国际对比显示,尽管熔盐堆概念起源于1950年代美国的航空核动力项目,但受制于冷战思维和经济成本,相关技术长期停滞。我国凭借钍资源禀赋(地球钍储量是铀34倍)、戈壁地区的独特地理条件及持续稳定的科研投入,在第四代核电赛道实现弯道超车。2023年江南造船发布的全球首型核动力集装箱船即采用熔盐堆方案,标志着该技术已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应用。
结语
钍基熔盐堆的发展不仅关乎能源安全,更承载着中国在全球清洁能源领域的话语权构建。从武威戈壁的实验堆到未来商用电站网络,这项技术正在改写核能利用的规则:通过将资源约束转化为技术优势、以固有安全性破解公众接受难题、用闭环燃料循环重塑产业生态。当世界还在等待可控核聚变突破时,中国已在第四代核电赛道上树立起新的里程碑——这或许正是人类在能源革命中实现"龟兔赛跑"式超越的经典范例。
更多核能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核能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